经纪文化
- >>更多通知公告
王英俊敖汉古今拾粹(八): “衙门四家子”与四家子“衙门”
内容来源:赤峰市经纪网未经同意不得复制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四家子镇,地处敖汉旗最南端,也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南大门。
这里地理条件独特,说它独特,是特在山脉走向与水系流向。山脉属于努鲁尔虎山;和赤峰市大多数河流属于西辽河水系不一样,四家子境内有敖汉旗五大河流之一的老虎山河,源出金厂沟梁镇石匠沟村杨杖子、由北向西南流经四家子镇解放村、小古力吐、下房申、四家子、老虎山、牛夕河各村,从池家湾子村出境南流,其支流有长力哈达河、解放村河、马架子河、热水汤河、喀喇沁河,老虎山河进入辽宁省朝阳市汇入大凌河,属于大凌河流域,成为赤峰众多河流中的特例。故而,人们经常误称为“小凌河”,谬也。
“衙门四家子”的由来
与山水一样,四家子镇自辽代至解放战争时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位于敖汉旗的最南端,地处燕山余脉努鲁尔虎山北麓,西接建平县,东南与朝阳相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型《义勇军誓词歌》就是从四家子走出去的。有关“衙门四家子”的称谓说法不一,实情鲜为人知。
明代时期,此地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南缘,山高林密,河流湍急,人烟稀少,草木茂盛。本属敖汉部落的游牧区,可屡遭明军来犯,成了敖汉部与明朝的军事缓冲带。明末,又变成了满蒙争夺的战场。直至敖汉部与满洲女真结盟联姻,局面才相对稳定。这里曾记录了八旗子弟挥戈征战的骁勇和豪壮,演绎了清朝公主和蒙古王公爱与恨的经典史话。
(图片来自网络)
元朝后期,朱元璋北伐军入大都(今南京),元顺帝北走应昌(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南),中国北方出现了仍由乞颜·孛儿只斤氏统驭的国家,史称“北元”。到了林丹汗时期,由于统驭失灵,蒙古各部形不成合力,部族之间内讧争权,各自为政。正在北元朝廷岌岌可危,部族林立一片混乱之时,乞颜·孛儿只斤氏一部落首领岱青杜棱率部众游牧于以义州(今义县)为中心的大凌河至老哈河之间的广大区域,号所部日:“敖汉”,《建平县志》称“敖汉,华言大王也”。岱青杜棱死后,由其子索若木杜棱、塞臣卓里克图兄弟二人共领敖汉部,于天聪元年(1627)初归顺了后金。
由于索若木杜棱和塞臣卓里克图兄弟二人率敖汉部南征北战,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战功显赫。清太宗皇太极为稳固其统治地位,对其论功行赏,加官进爵,晋索若木杜棱为“济农”号(亲王爵),并将其胞妹哈达公主莽古济(努尔哈赤三女)下嫁给他,赐开原牧地,塞臣卓里克图赐“图喇尔巴图鲁”(头等英雄),令其回归敖汉原牧地,并建立了“备指额駙”制度。
天聪元年(1627)十二月,塞臣卓里克图便向皇太极请婚,皇太极将其7岁的长女固伦端敏公主(乳名阿木巴)许嫁塞臣卓里克图之子班第,行纳聘礼。皇太极与塞臣卓里克图结为儿女亲家。皇太极在一年之内将两位汗女嫁与同一个部落,这在满蒙联姻史上是不多见的,可以看出皇太极对笼络敖汉部落的重视程度。
天聪三年(1630),塞臣卓里克图随后金征明,次年(1631)回归途中卒于今河北省永昌之昌黎地方,遂其子班第继任敖汉部长。天聪七年(1633)正月,敖汉部王公按照班次进京陛见,在这一次觐见中,塞臣卓里克图之子班第向皇太极请婚,献鞍辔、甲胄,驼马。皇太极履行前约,将已 13岁的长女固伦端敏公主遣嫁,并大宴班第。
四月十八日卯时,固伦端敏公主踏上了去往敖汉部王府的婚车。按满清规制,公主随嫁大量物品除外,陪送的随待人户,奴婢为:公主养父、养母(奶母及奶公),侍女7人,满蒙夫妇5 对,即陈武革、陈绍革和李、德、奚,五户 。匠役有乜、马、秦、白、孙、叶、王、朱,于等9姓上千余人陪房。这些人户匠役,主要从事种田、建房、烧砖,伐木等活。以上这些人户,公主死后,一部分又将成为守陵的鬼奴。
皇太极命宗室的巴布海、拜伊图、巩阿岱和蒙古阿代扎尔固齐各偕其妻护送,铜锣开道,鼓乐喧天,旌旗招展,浩浩荡荡,皇太极偕太后及嫔妃百余人也相送京外五里之遥。公主下嫁,对西辽河北面的敖汉部王府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兴土木,一座崭新的扎萨克王府(后来的弘慈寺、即王子庙)岿然落成,这是专为迎接固伦端敏公主而建造的,府内外张灯结彩,人来人往,杀牛宰羊,大摆筵宴,忙忙碌碌,热闹非凡,班弟亲率王府马队及鼓乐手至喜峰口迎亲。
新婚燕尔,洞房花烛,为安置公主的陪嫁人员,班第向固伦端敏讲述了一件事情,说满清贵族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圈地,柳条边内土地不够分配,朝廷几次向外展边,侵占了蒙古王爷的利益,遭到“东十王”的一致反对,朝廷为缓解矛盾,现把已展的柳条边向后退了四十里。为此班第建议固伦端敏,为防止朝廷再占王府蒙地,将随公主陪嫁的五户留下陈武革一户(传说后来因食野蘑菇中毒,全家六口暴亡)在府上听差,其余四户及臣役千余人都安置在老虎山下的柳条边处驻守界地,令其开荒种地等事宜。固伦端敏虽年幼,但身居皇宫十多年,见多识广,不假思索,欣然点头同意了。
由于固伦端敏的生母、养母、养祖母都是蒙古人,蒙古的语言、习俗和生活习惯,对婚后的她来说全然不会陌生,为此固伦端敏在出嫁后很快便适应了夫家的新环境。在她看来,婚前婚后唯一的区别就是从北京的紫禁城搬进了扎萨克府。
固伦端敏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她的丈夫班第承袭了亲王的爵位,即札萨克多罗郡王,由此扎萨克王府改为札萨克多罗郡王府。在府中,公主的身份确定了她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长辈的制约,她在家里从来是说一不二的,很快她的权势触角延伸到整个王旗中。渐渐的公主飞扬跋扈的作风引起了许多亲戚的不满,可是碍于她的身份,没人敢表现出来,更没人敢过问。于是乎,固伦端敏公主就这样在札萨克王多罗郡王府过着她唯我独尊的生活。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固伦端敏公主回京省亲,雅布(固伦端敏的弟弟)的福晋西林觉罗氏来府上给她请安,被固伦端敏公主晾在门房里,等了大半天,结果这位傲慢的公主也没见她一面,西林觉罗氏委屈极了,跑回家里跟丈夫哭诉,雅布安慰她说:“固伦端敏公主生就傲慢骄横,任谁都惹不起,以后不要再上门去触霉头了”。由此可见,固伦端敏公主不可一世的姿态,到了连表面功夫都不维持的地步。
再说陈武革,陈紹革及李、德、奚这五户乃顺天府大兴县人氏,和皇亲国戚沾亲带故,加之是皇上钦点的公主陪嫁户,理所当然地成了固伦端敏最信任的人。在老虎山下、他们有了公主这顶保护伞,倚仗公主的地位权势,狐假虎威,指手画脚的凌驾于汉人居多的众臣役之上,稍有不顺从者,非打即骂,凶狠无比,俨然成了王府的“管家”。因此,在这里劳作的众臣役自知招惹不起,便整日奴颜婢膝,曲意逢迎,私下里虐称这四户为“衙门四家子”。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日子久了,便传到这四户的耳朵里,众臣役本已为冒犯了“虎威”。惹来了灾难,必遭整治,可没想到这四户乐其所然,真把自己当成衙门了,公主闻听,也祥装不知。为此,“衙门四家子”就流传开来。
(今天的四家子街区一角)
这“衙门四家子”是札萨克多罗郡王府的臣役们带着怨气和戏虐封的,本不是什么好话,不但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收敛,反而激发了肆无忌惮的心态。他们带领臣役们不断延边扩地,有恃无恐的侵占满清贵族人的土地到八虎山下,为此引起争端。顺治年间,满清老贵族上奏朝廷日:“固伦公主阿木巴,侵占柳条三百里”。顺治帝下诏劝说退让,固伦端敏公主回旨道:“明(朝)侵土地敖汉部,满人立国应归还”。耐于公主的身份和念及敖汉部的战功,顺治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硬着头皮将被侵占的土地划给了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府。从这一点上看,“衙门四家子”对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府来说也算“劳苦功高”。
康熙四十九年(1710),班第病故后,先把陵园建在了九龙沟,后因风水之说,又迁葬到了辽宁法库县北的八虎山(今巴尔虎山)西麓,在这里建起了第一座陵园,同时,按朝廷规制,王府拨来八户守陵户,于陵西建宅居住。为保护陵寝,在固伦端敏的指使下,王府在陵园内设立了专门的“衙门达”管理机构,陵防营护卫、祭祀达、祭田地陵差管理人员达一千余人。
雍正七年(1729),固伦端敏公主病故,终年七十七岁,葬于孟克河中游西岸三十家子一个依山旁水的地方,王府差老虎山四户的一部分后人和九姓的后人十六户守陵,并迁居于此。又在班第陵园为固伦端端公主建影祠一座,由公主下嫁的四户另一部分后人世代置祀差役,该四户近祠建房首居。公主驾鹤西去,“衙门四家子”结束了从天聪七年到雍正七年共六十四年之久的历史生涯。
清廷“移民戍边”以后,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府为安置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迁居来的贫民,仍称老虎山下的这片土地为四家子,四家子也就变成了地名流传至今。
四家子“衙门”的形成
四家子镇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叶,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建立辽国。辽设五京,分领道、府、州、县。此时敖汉地为辽中京道大定府治辖。大定府统十州九县。其设在敖汉境内之州、县有四:老哈河以东今敖汉西为惠州,领一县为惠和县,治所在敖汉西部博罗科旧城(详址待考)。东部为武安州(初为新州,统和八年改名武安)领一县为沃野县,其治所在今敖汉丰收乡白塔子村西。最南境为金源县,直隶大定府,治所在今敖汉四家子镇牛夕河村。而最西北的古鲁板蒿及四道湾子一带为高州三韩县,治所在今松山区太平地兴隆坡。
金灭辽后,承辽制,但改辽中京为北京。故敖汉地属北京大定府北京路,境内析置武平(改武安州而得)、惠和、三韩、金源四县,各县治所仍为辽县旧治。
蒙古灭金建元朝后,划中夏为十二行省,敖汉地绝大部分在其辽阳行省大宁路治下,其域内设有惠和、武平、金源三县,各县治所仍为辽金旧治。
后金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将内蒙古原二十四部编成由中央监督军政合一的六盟四十九个札萨克旗。其中将敖汉部整编为五十五佐领(箭),建为一旗,由敖汉初封札萨克多罗郡王班第统理旗政,称敖汉旗。
满人入主中原(1644年)后,划全国内地为二十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另设理藩院管理蒙古、西藏两个藩部。这期间,敖汉旗归属昭乌达盟,直隶理藩院,而民事诉讼归奉天省九关台同知受理。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为稳固朝廷统治地位,消弱蒙古王权势,建立热河行宫,关外设立理事通判厅兼辖蒙古诸部。乾隆三年(1738),设塔子沟厅,到乾隆十三年,敖汉旗民事诉讼归塔子沟理事通判审理。
乾隆四十三年,塔子沟厅改为建昌县,敖汉旗亦随之归属建昌县,乾隆四十七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敖汉旗随建昌县隶属承德府,嘉庆十六年(1812),建昌县添设丞厅,其县丞署衙门设于敖汉旗南境的四家子,人称四家子衙门。
“县丞”一词源于秦汉时期,清朝初年,地方官职仍沿用明朝体系。县丞的设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处交通要道,政务商务繁忙,二是新占领的地方,需要稳固政权;三是政权稳固的地区,农、工、商不断发展,百业俱兴,朝廷真对这些地区增派的官员。
县丞是知县的主要辅佐官员,正八品。县丞一般分为同城县丞和分设县丞两种。县丞的职责大致可分为守土守城、征收赋税、劝农行耕、协助科考、赈济灾民等等。尽管被称作“四家子衙门”,在清朝的皇帝的旨意和文献记载的规定中。县丞是没有司法判讼权利的。康熙十四年,清圣祖就在批奏中明确表示:“佐贰等官,凡词讼不许准理,如正印官批行事件,方许审理”。
敖汉地区是内蒙古各旗中开垦荒地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实施“移民实边”以后,大批的汉民前来开垦耕种,四家子地区虽属敖汉札萨克王府所辖领地,尽管相对偏僻,但政权比较稳固,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加之大量的农业人口不断进入,经济运行加速,事务繁忙,县衙鞭长莫及,为此设立县丞衙门便于加强管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敖汉旗贝子府发生了“金丹道教事件”又称“学好”,清廷平息之后,在敖汉札萨克王府的一在请求下,清廷不得不对这里加强军事和司法管理,驻扎军队,设立巡警所,职责就如同今天的治安派出所。
四家子名字由来还另有一说: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 年),赵、韩、陶、金四家来此居住建村,人口有汉族、满族、蒙古族,由此称为四家子。
作者简介:王英俊,汉族,无党派,大专学历,助理会计师,1961年9月9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人。1980年12月15日参加工作,历任敖汉旗山湾子水库管理处现金出纳员、会计、团支部书记、水利水产局会计、长胜枢纽工程会计,198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委员会“先进财务工作者”称号,2015年著有《二龙吐须润桑田》《做一块无怨无悔的水利基石》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与中国水利报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