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经纪文化

当前位置:塞外经纪网 > 经纪文化

王英俊敖汉古今拾粹(七):小河沿莲

内容来源:赤峰市经纪网未经同意不得复制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小河沿,敖汉旗崩河汇入老哈河的地方而得其名。现易名为敖汉旗四道湾子镇。这里远山含黛,平畴尚翠。皆因过去小河沿的天然水塘里盛开的野莲花“进驻”皇家园林,而名扬天下。

    小河沿莲,敖汉莲的一种,又称千叶莲。莲花又称荷花,山龙眼目,莲科,以冰肌玉骨之容,翩若惊鸿之姿,在避暑山庄博得“热河冷艳”之称,誉满古今。


    避暑山庄,景色优美,三十六景的第十四《观莲所》,湖内莲花“叶是仙盘花中杯,秋风过处香盈袖”。景致独特,令游客流连忘返。《热河志》载:“敖汉所产,较关内尤佳,山庄移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旱黄枯落,荷独深秋尚开,木兰回跸时犹有开放者”。

    1708年9月,康熙木兰行猎敖汉老哈河“玉瀑”(当地人称响水)逆水而上至“九龙蹲”之首(旧称,老哈河敖汉境内九个湾子的河水支点)时,惊见这塞外水乡泽国的大小天然水塘里(当地人称水泡子),正盛开着莲花,生机盎然,水中竞秀,秋风拂过,清芳冷艳,沁人心扉。康熙感叹之至,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顿时逊色了几分。猎毕回朝,敖汉之旅,历历在目,气势磅礴的“玉瀑”,风姿绰约的小河沿莲,让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即赋诗一首:“毕竟天然造化工,方能巧设古今同。喷云百尺穿岩石,瀑水千层点药丛。波涌白莲承晓露,溪浮绿盖动香风。轻声似脱红尘外,泡影依稀宇宙中”。


    (小河沿白莲山庄的白莲)

    小河沿莲之所以深受康熙欣赏和喜爱,是因为这里的莲花“瓣大”、“花皆重楼”、“花瓣数较多”、“千瓣攒簇”、所以又称“千叶莲”。花“色至鲜艳”,洁白色为主,偶见粉红、桃红、玫瑰红点缀其中。“花虽晚开,亦复晚谢”,“已届霜降,而塞湖之莲尚有作花者”。

    据《皇帝巡典》载,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继德堂完工,历时89年之久才全部竣工。1709年,“长虹饮练”落成后,康熙有旨,敖汉扎萨克王府三次袭扎萨克的多罗郡王垂木丕勒向朝廷进贡小河沿莲,这一路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野莲,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兴盛于皇家园林。

    清代,避暑山庄中有很多种荷花,敖汉扎萨克王府进贡的小河沿荷花,被康熙称作“敖汉莲”,这是因为它在山庄栽植面积广,也最有名气,山庄的冷香亭、观莲所等景点都是以观赏敖汉小河沿莲而得名的。乾隆有诗曰:“芙蓉出水塞桓开,秋蒲偏看霞锦栽。十杖谁诚分玉井,灵根真自敖汉来”。

    194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热河后,将“长虹饮练”填平改做为靶场,敖汉的小河沿莲由此长眠湖底。1983年,山庄把靶场挖开为鱼池,然而鱼没有养活,沉睡了40年的小河沿莲却奇迹般地重新绽放。

    小河沿莲倍受康熙、乾隆两代皇帝恩宠,关于它的来历以及后来灭绝又到焕发生机的传奇命运,使很多文人墨客陷入遐想。有文章用优美的文字表述了它的“身世”,说它在众香国里并非是“名门闺秀”,出身“贫寒”,生长于天然水池,是乡间河泡子里的“纯朴村姑”。后来大自然的造化,使它出落得仪态翩翩,亭亭玉立,博得“热河冷艳”之称。那么这一物种的来源到底在哪里呢?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地名说,莲花源于印度,说佛祖释迦牟尼刚一出生就会行走,迈一步开一朵莲花,步步莲花就是这么来的,它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理由是,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把臧佛佛教定为国教后,因此数以千计的臧佛格鲁派喇嘛来到北方,其中有一个叫白斯郎(现在的白斯郎营子就是因此人而得名)的藏医喇嘛,为普度众生,善行其身,千里迢迢从西藏来到这里定居下来。为彰显佛光普照和行医配制中药的需要,就在水泡子里植下莲籽并修建了莲花寺,因为他带来的莲籽全开白花,所以寺宇周身皆为白色,这里的人们称之为白庙子(村名沿用之今)。从此这争奇斗妍的荷花,就荡漾在小河沿的河塘中。基于这一历史渊源和“小河沿文化”。民营企业家荀思云于 2005 年始建了佛祖寺。第二种候鸟说,小河沿是内蒙古自治区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莲花之所以能在这里生长,源于鸟的排泄物。由于莲籽壳质坚硬,在鸟的腹中不易消化吸收,从南方不同区域飞来的各种候鸟如天鹅、大雁、野鸭、灰鹤、鸬鹚等,迁徙途中难觅食物,滞留在腹中。小河沿昔日大小天然水塘相连,碧波荡漾,鱼虾跳跃,河草丛生,适合各种候鸟繁衍生息。它们来到这里食物丰富,水温和水深以及水塘的稳定性,正好符合各种鸟类排出的莲籽生长。所以不同地区的莲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互相授粉杂交,基因变异后,长出了独居塞外风格的小河沿莲。

    两种说法,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只有耐心等待科学界研究考证定论,那么现在这两种说法只有并存好啦.

    沧海桑田。小河沿靠河而居,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山地的过度开垦。使老哈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小河沿的水泡子随着洪水泛滥经常变动位置。水位高低变化无常,这样的水域只能适应普通的单瓣型荷花生存,靠藕根繁殖的小河沿莲不具备这种能力,加之大量移植,物种逐渐退化,很容易被自然淘汰。根据上述情况,小河沿莲由于没有受到人类的很好保护,导致这一物种在故乡灭绝了。据史料记载:1955 年,小河沿地区开展过大面积的平湖造田运动,所有的水泡子被填平了,昔日小河沿星罗棋布的水泡子已被当今片片稻田所取代,水乡一族变成稻谷之乡,这就是历史的变迁。

    然而,小河沿莲的故乡人们,民风淳朴,心地善良,热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岁月的流失并没有冲淡对它的感情。2003 年,敖汉稻谷第一村——下树林子有一个叫张志华的村民,在老哈河岸边开挖了一个约4亩地的方塘,费尽周折,不辞辛苦地从 400多公里的承德移植来了莲藕,经反复研究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栽培成功,小河沿莲回到“娘家”,又绽放出光彩夺目的“笑容”。


    十月的敖汉,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笔者一行三人因为写《敖汉旗水利志》搜集资料,在下树林子党支部书记齐永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张志华开发的“白莲山庄”。“庄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他开发池塘的经过。看到池塘里的白莲,花已凋谢,微微弯曲的莲头,被秋风摇曳着,仿佛在向我们致意,而大大的莲叶仍是绿绿的,充满生机。此情此景,使笔者想起《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句子来。张志华在池塘里掰下几颗莲头后把我们请进屋里,砌上自制的莲叶茶。我们吃着略有甜感的莲籽,品着溢着清香的淡茶,听他讲述莲花的故事:“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为了长命百岁,命各省府衙寻找民间良方,太监李莲英献计说,塞外有一河莲,可延年益寿,慈禧逐命人取之,令药膳房御医泡制,数月以后,慈禧果然老年斑褪色,面目又有了些血色,重赏了李莲英。打哪以后,这老佛爷是早饮银耳汤,晚食莲籽羹”。他讲到这里,看见我们带着微笑,根本不相信他的话,有些不好意思。继而又向我们聊起了另一个故事。“解放前夕,这里的老百姓寅吃卯粮,就以河莲、野菜、树皮、观音土等充饥度日。敖汉地区闹鼠疫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安然无恙”。讲道这里,笔者被他的故事吸引了,突然想起《敖汉文史资料》确实记载着敖汉闹鼠疫的情况。史述,“敖汉右翼札萨克王府(海力王府)十五次袭多罗郡王的噶拉桑扎布,1947 年秋,因感染鼠疫,病卒于家庙延寿寺,享年 35 岁”。老张的故事仍在继续,而笔者却心不在焉,想起了流年往事……

    1979 年,笔者在小河沿高中读书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相传,白斯郎营子有一“白莲仙子”下凡了,求一粒仙丹,包治百病。时任校长的刘春义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非常严肃地说:“什么白莲仙子,都是一些牛鬼蛇神的东西,你们竟然相信,如果我发现有谁再敢上山讨什么药,马上开除学籍”。班主任高文友老师也竭力辟谣,说是封建迷信,可大多数同学年少好奇,还是仨一帮俩一伙的偷偷溜出校园,跑到白斯郎营子看“白莲仙子”,上山“讨药”。不但“白莲仙子”没看见,药也没讨着,只看见山顶树上系了很多红布条,同学们返校之后,老师的训斥可想而知。事实真相,经笔者走访调查确认。白斯郎营子确有一农家妇女,因病困扰,久治不愈,是当地出了名的“药罐子”,由于无力再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家人只好给她买些廉价的莲籽、莲叶等单一中药品,来滋补身体。有一夜她忽作一梦,梦见一朵白莲花飘然而至,她便起身坐在白莲花上飘然离去,腾云驾雾在苍穹中,梦中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早晨起来,顿觉病情减轻,就说出了昨夜梦中之事,家人甚是欢喜,说了一句玩笑话:“你这是白莲仙子下凡了”,左邻右舍也奔走相告。于是乎.越传越神,十里八乡的人们纷沓而至。她也乐在其中,向来“求医问药”的人们装神弄鬼,一会儿观音附体,一会儿受佛旨意,讲述着一个个荒诞的故事,由此一代“名巫”(农村叫香头)在白斯郎营子诞生了。现在想起那次“校园风波”,可笑之至。

    夕阳西下,最后的一丝晚霞也被夜幕笼罩。我们告别了齐书记和“庄主”张志华,满脑子被小河沿莲缠绕着,返回敖汉。

    是日上午,笔者带着有关小河沿莲很多思考和疑问迫不及待的来到敖汉旗蒙中医院,向蒙中医专家姚振中主任请教。姚主任讲:“莲藕、莲叶、莲籽虽然都是上乘的中药才,可物美价廉,药用食用价值都很高。曾是御用之品、无需多讲。就蒙中医学来讲,它除了含有降“三高”的成分外,还具备清热凉血、促进睡眠、通便止泻、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血化瘀、防癌抗癌等多种功能”。讲到这里,他笑了笑接着说:“电视剧《刘老根》里面的药匣子李宝库,他的招牌药膳里就有'荷叶二花粥’,'扁荷粥’等等”。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这小河沿莲为什么在故乡湿地再度复出的缘故。

    白莲山庄,好似一朵美丽的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靓丽的风景,打造敖汉的绿色产业及旅游文化。


    作者简介:王英俊,汉族,无党派,大专学历,助理会计师,1961年9月9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人。1980年12月15日参加工作,历任敖汉旗山湾子水库管理处现金出纳员、会计、团支部书记、水利水产局会计、长胜枢纽工程会计,198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委员会“先进财务工作者”称号,2015年著有《二龙吐须润桑田》《做一块无怨无悔的水利基石》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与中国水利报荣获优秀奖。

     

乡乡通 - 资料下载 - 百业联盟 - 供求信息平台 - 电子商务平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