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文化
- >>更多通知公告
王英俊敖汉古今拾粹(三):山的乡愁
内容来源:赤峰市经纪网未经同意不得复制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乡愁的山
我的老家是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的一个村落叫乌兰昭,那熟悉的山川、河流、风物,时常在脑海里闪回,在梦境中出现。村里有上百户人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周而复始的日子。村前有一条小溪,叫饮马河,村子周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山水间留给了我们难以忘却的乡愁。
乡愁里的萨力巴乡的山都那么有名气,近几年叫的最响的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媒体宣传耳熟能详的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典型工程三十二连山,闻名遐迩。但是,今天我要说的还是童年印在脑子里的几座山。
村子后面的山是敖汉旗闻名的莲花山,那是一座石头山,整个山体都是灰褐色的。山的正面巨石屹立,半山腰现出一个月牙,那里便是月牙床。小的时候听大人说,它叫“广寒宫”,说是嫦娥住的地方。
南山是一座带有神秘色彩的鸭鸡山。据《萨力巴乡誌》记载:从前,鸭鸡山下住着年轻的牧羊人岳岩一家。岳岩的妻子毕氏,是个美丽善良的女人,又是一个纺织能手。刚过门一年,头胎便生了一双女儿。姐姐取名金花,妹妹取名银花,百日那天,就能喊爸爸妈妈了。小夫妻为有这样一双聪明的女儿,整天乐的合不上嘴,干起活来更加起劲了。一天,岳岩在山上放羊,被几个官兵抓去给皇帝修宫殿了,家里抛下了年轻的妻子和未懂事的一双女儿,日子可怎么过呀?妈妈哭,女儿陪着哭,泪水汇成了无底的河。毕氏整天整夜纺线织布,金花、银花便起早贪黑挖野菜,就是这样,一家三口还经常饿肚子。
一天,金花、银花照例起得很早去挖野菜,挖呀,挖呀,一直挖到天黑,姐妹还没挖上半篮子菜,家里无米下锅,妈妈吃啥呀?姐妹便又想起了五年没有音信的爸爸,想着,想着,就大哭起来,越哭越悲伤,越悲伤越哭,哭着哭着,姐妹俩便睡在山坡上。一觉醒来,看见月亮已经爬上了山顶。姐妹俩挎起篮子,朝家的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忽听【叽叽】的叫声,姐妹俩东瞧瞧,西瞅瞅,什么也没看到,这时,【叽叽】又叫起来。她们仔细听像是在篮子里叫,一翻篮子,果然发现一只金黄色的小鸡,姐妹俩高兴极了,他们捧起小鸡,挎起篮子,一口气跑到了家。妈妈早已等急了,见女儿回来,才放下心,三步两步迎上前去,一手抱起一个女儿进了屋。到屋后,女儿立即把小黄鸡捧给妈妈看,并把捡到的情况说了一遍。妈妈听了十分高兴说:“咱家正缺一只鸡养呢!”娘儿仨儿非常精心地养起了这只可爱的小黄鸡来,人吃什么,小黄鸡就跟着吃什么,小黄鸡一天天长大了,除夕晚上就生了个金光闪闪的大金蛋,捡到了金蛋,乐坏了金花、银花,也乐坏了妈妈。小黄鸡每年的除夕晚上都要下个金蛋,而且下的金蛋一年比一年大,娘儿仨的日子,也就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这件事,被当地的一个外号叫癞皮狗的财主知道了,他整日琢磨着到山上抓小鸡掏金蛋,但总是找不到鸡窝门,于是,就派人从南方请来一个采宝客,商定在除夕晚上掏蛋的办法。癞皮狗又怕采宝客分红,趁采宝客熟睡之机,便从采宝客身上偷了开鸡窝门的钥匙,提前跑去开山掏蛋。因为去早了,鸡还没有下出蛋来,癞皮狗急的不行,便伸手去抠蛋,扑哧一声,蛋黄喷得很远很远,窝门随之“砰”一声关上,癞皮狗被闷死在里面。癞皮狗的儿子恼羞成怒,带人来捉小黄鸡。但是由于坚硬的岩石凿不开,就逼毕氏交出她们的小黄鸡,毕氏宁死不交,他们把毕氏劈死于山东侧,毕氏的身躯立即化成一块巨大的岩石——毕氏岩。金花、银花抱头痛哭,姐妹俩站着死在山的西侧,形成了今日的姊妹峰。癞皮狗的儿子,又派人往鸡房上推土运石,一直运了七七四十九天,把小黄鸡也闷死在山里面,从此便形成了高高的大山——压鸡山。 为求吉利,书写成了“鸭鸡山”。
(城子山遗址,顶部可见圆形祭坛痕迹 王凤虎 摄影)
东面则是中国北方古人最大的祭祀遗址的城子山,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相传,辽初期耶律阿保机在征战中原大半年后,返回驻地城子山下,晚上睡觉时,突然发现侧福晋述利平怀孕,于是耶律阿保机问其究竟,侧福晋述利平回答说:“每当夜晚进入帐篷休息时,一道灿灿的金光射入怀中,复揉我的小腹”。耶律阿保机大声惊讶道:“这是太阳神的福佐,明天我要祭拜这太阳神。第二天,耶律阿保机带领部落里的人们登上城子山,祭拜太阳神保佑”。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耶律阿保机的祈祷下,侧福晋述利平生下次子(长子耶律平),取名耶律德光。大辽迁徙到今巴林左旗后,耶律德光坐上皇帝时,敖汉旗在辽时期又叫降圣州。
莲花山虽然比不上这两座山的神秘传说与高耸。但革命烈士---张文瑞安葬于山下,却显得格外雄威壮观,它比起西山来陡峭多了;西面的山南北走向,是由连绵起伏的几座小山包组成的。所以无论从村子的哪条路出发,你都能直接登上西山,这些小山看起来普通。但当你登上山顶时才发现他的后面还是山,山的高度都差不多,这样山连着山,一直向南伸展,在感觉上便是没有尽头了。
在这些山中,我最熟悉的当数莲花山了,此山从前叫小罕山,因背靠老哈河,皆因水泡子里长满野莲花,人们对它源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喜爱,而把小罕山改名莲花山,更有人对它的喜爱连取人名也叫莲花,如原敖汉旗图书馆的梁素香乳名就叫莲花,九组村民温彩英乳名也叫荷花等等。
在童年的记忆里,莲花山是我和小伙伴儿的乐园,小学的课余时光,除了踢口袋、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藏猫猫,玩石子之类的游戏,再有便是登山了,登山的目的并不是锻炼,而是登山过程中随时发现发掘各种乐趣。比如在山上可以捉蚂蚱,捉蜻蜓和蝴蝶。那种长着红色翅膀的蚂蚱是我们的最爱,它飞行的时候会发出“飒、飒”的叫声,据说它是梁祝故事中的坏蛋马文才变的,所以被捉到时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揪下它的翅膀,那翅膀不但颜色鲜亮,而且轻薄通透,被我们拿回家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里。
那时大多数年份雨水充足,山上长满了各种植物,印象最深的当数艾蒿了,它通常成片的出现在山坳的末梢处,每年端午被人们采回家里,第二年又在原地成长起来,生生不息。还有一种很小的多肉植物,长在石头的缝隙里,它比五分硬币大一圈,每朵都有十几片椭圆形的叶,一片紧挨一片地从底座长出来,共同拢成一朵“莲花”的形状。忘了是谁识得这种植物。称它为“酸塔”,说可以吃的。我们便摘下尝了尝,还真是太酸了!后来再其他地方再也没有见过这种“小莲花”,我上网查了查,得知它的学名叫狼爪瓦松,竟是有毒呢!幸好因为它过于酸,我们都只吃一点点。
那时,当山中的这些乐趣都被我们寻了一遍之后,大家也玩累了,于是,各自找地歇息,在靠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张石床,山顶有一处采石场,那里有几把石椅大家很快占据了这些地方,或坐或躺,惬意地享受起来。
有一天,我们在山顶望着北面与这座山相邻的另一座山,忽生好奇,想知道山那边有什么。于是便一起从山背面走下去,穿过两山之间大约十多米宽的山谷,登上了另一座山,到了山顶发现他的后面还是山之后,接着去登第三座山,而他的后面竟然还有四座山!走进这两座山之间的山谷,一条宽宽的、浑浊大河竟然出现在眼前,河水弯弯曲曲,汹涌彭拜地由西向北流去,我们沿着河水向西走,走出不远就发现河水中间有一座土山,后来听大人们说它叫乌龟山,是乌龟孵卵的地方。由于河水拦路,我们只好放弃继续登上第四座山的念头,返回第三座山顶向北望去,远处是一座更加巍峨的山,山体呈红色,我们都知道那就是大人们常说的红山了。山前也有一个村落,是我们从未踏足过的陌生领地。于是大家远远的望了望,还是选择重新翻过一座座山返回了。
那一天,我们终于见到了莲花山后面的世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此后再也没有这样一座山又一座山地翻下去,也没有探索过河水的源头,以至于那道河水的发源地在我记忆里成了梦一般的存在,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真的曾经见过?
90年代大办工业,敖汉旗依托莲花山的石头在铁路边建起了莲花山水泥厂,点石成金,红火一时。
其实乡愁本来就是一个又一个梦一般的故事。童年里很多事情回忆起来都那么真切,那么美好!后来我曾登过泰山,庐山等很多著名的山,却远没有故乡的小山,那样令人念念不忘,或许乡愁就是这样慢慢滋生的吧!
作者简介:王英俊,汉族,无党派,大专学历,助理会计师,1961年9月9日出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人。1980年12月15日参加工作,历任敖汉旗山湾子水库管理处现金出纳员、会计、团支部书记、水利水产局会计、长胜枢纽工程会计,198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委员会“先进财务工作者”称号,2015年著有《二龙吐须润桑田》《做一块无怨无悔的水利基石》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与中国水利报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