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塞外经纪网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建立规范有序的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管护机制

内容来源:赤峰市经纪网未经同意不得复制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当铺地满族乡是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三乡合一的民族乡,距离市区5公里,总面积39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43224人,是松山区行政村数量最多的乡镇。作为近郊乡镇,存在垃圾产出多、治理工作量大、垃圾收转运体系滞后、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20243月新华社记者在《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大兴隆庄东山堆放偷排的城区建筑垃圾问题,暴露出乡村两级监管力度不够、乡域内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当铺地满族乡聚焦问题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靶向发力、科学施策,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全面、全力、全民开展,让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有人抓有人管的领导机制

    1. 健全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当铺地满族乡党委、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头号工程”,成立了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当铺地满族乡人居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当铺地满族乡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转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当铺地满族乡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转处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严格推进落实治理任务和责任,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明确乡党委政府第一责任、乡纪委监督责任、包村领导具体责任、村党组织直接责任的责任机制,切实压紧压实各级干部的任务担子,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重视不够、意识不强、措施不力等问题。

    2. 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一是实行“乡、村、片”三级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自然村落、路系等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体系,共确定以小组长、党员、村两委干部为主的村级网格员155名,构建“横到边、竖到沿,无缝衔接,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二是试行“积分制”管理,在小兴隆庄村内设置正面清单加分12项、负面清单减分9项和一票否决6项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有机融合,引导群众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拾取垃圾、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卫生等方式获取积分,积分在超市中兑换生活必需品,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3. 从严从实督导检查。一是严格执行“四个一”工作要求,即,“一天一提醒”:乡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日巡查,深入各村对道路卫生、村庄环境、垃圾收运等进行督查和监管,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在工作群内提醒村级责任人,确保第一时间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一周一通报”:乡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末对问题进行汇总,对上级督查、媒体曝光、群众投诉、自行检查所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监管台帐,限期整改,限期销号,同时在工作群和全乡办公群内进行通报,倒逼责任落实;“一月一拉练”:乡人居环境领导小组每月末对25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现场观摩,并选取成效明显的村现场交流经验做法,以此激励后进村对标找差、整改提升;“一季一奖惩”:乡人居环境领导小组每季度末综合问题整改、村容村貌等方面进行工作评比排名,每次评比排名倒数3名在其村转移支付款中扣除1000元、800元、500元,对应用于奖励评比排名前3名。二是由乡纪委牵头,组织和职能部门参与,对人居环境整改台账上的点位逐一盯办,对工作不积极、不认真,扯皮拖拉的村委会负责人进行约谈,持续巩固整治成果。截至目前,共开展监督检查89次,编发督办函5份,发现并整改问题368处。

    4. 切实加强宣传引导。一是通过悬挂条幅50幅、发放宣传单2.5万份、微信群发通知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知晓率。二是通过开展“乡村两级干部入千户、服务群众面对面”大走访活动,乡村两级204名干部下沉到整治一线,入户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8100张,悬挂“门前三包”责任牌8100块,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形成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协调联动,真抓实干,建立垃圾收储转运长效机制

    1. 因地制宜划分区域。根据各行政村所处位置、规模和管护工作量等因素,将全乡25个行政村划分为三个环线,第一环线7个村为近郊、村庄周边有重要公路或重点项目的村,此环线主要街路做到巡回保洁、日产日清。第二环线9个村为毗邻近郊村庄、有国省干线等重要公路穿村的村,此环线主要街路做到每2天清理1次。第三环线9个村的特点为远郊、规模较小的村,此环线街路做到每周清理2次。

    2. 全力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集中处理”模式。

    1)“户分类”:一是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以户为主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塑料袋、卫生间废纸、餐巾纸、纸板、书报、塑料瓶、金属、缝织物等生活垃圾分拣出来,装入统一配置的垃圾袋内,等待转运;将餐厨垃圾、蔬菜秸秆、枯枝烂叶、畜禽粪便等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堆肥发酵后运送到田间做有机肥;将弃土弃料、砖头瓦块等农村建筑垃圾就近铺设农户生产便道或有偿转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二是规定商户、单位、村民在规定收集日期当天7点前,将垃圾袋密封好后放在家门口,保洁员830分前统一收集完毕。

    2)“村收集”:一是每个村配备2--5名保洁员(其中至少有1名脱产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村、组公共区域内的卫生清洁管理及发放垃圾袋、对每户产生的垃圾进行定期收集、转运装车。二是每个村在适当位置设置1处生活垃圾收集存放点(或配备1辆生活垃圾专用存放车),用于存放垃圾袋打包好的生活垃圾。三是村内工作人员按时到指定位置转运已经打包好的生活垃圾。

    3)“乡转运”:一是乡政府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在东、西两个片区各安排1辆垃圾转运车,负责将各村装袋的生活垃圾转运至城区中航加油站8号垃圾压缩转运站。二是如有建筑垃圾需要清理转运,由村民通过村委会向乡政府申请,同城市管理局办好手续后,有偿转运至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三是由乡人居环境办公室工作人员分片监督,每日在在现场或微信群盯办各村与垃圾转运车辆及压缩转运站的交接工作,制作垃圾转运台账、各方签字管理,确保工作落实落细。截至目前,共转运生活垃圾96车次。

    4)“集中处理”:所收集的生活垃圾由赤峰亿城物业公司转运至南山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

    (三)强基固本,明确职责,完善“治管护”保障机制

    1.加强经费保障。持续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形成“区乡财政奖补、集体经济补充、受益群体自筹、社会捐赠赞助、部分投入整合”的多元化格局。即,一是区财政奖补资金115万元、乡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由乡人居环境领导小组综合各行政村辖区面积、人口数、重要路段长度、所属环线区域等因素统筹安排、分配使用;二是各行政村从转移支付款中,按3.5/人的标准,根据户籍人口数出资,用于人居环境治理;三是各行政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承受能力和资金需求等因素,向享受公共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服务费,截至目前,共收取受益群体人居环境治理服务费18万元。

    2. 完善服务保障。一是各行政村在人员、车辆上合理配置,共雇佣保洁员40人(其中脱产34人)、各类垃圾车35辆,不断充实环卫一线力量,做到组织有力、保障有力。二是向农户发放6.8万个黑色垃圾袋,用于存放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塑料袋、卫生间废纸、餐巾纸、纸板、书报、塑料瓶、金属、缝织物等生活垃圾。

    3. 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实施典型示范引领,注重培养好的典型,乡人居环境办公室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人居环境卫生评选活动,每次评选常住户数1%的“美丽庭院”和10名“最美保洁员”,进行适当表彰和奖励。截至目前,共评选“美丽庭院”113户、“最美保洁员”30人。

    4. 严格责任落实。一是明确由乡人居环境部门牵头负责全乡农村生活垃圾专项行动的指导和督查,乡水利部门牵头负责农村河道范围内垃圾专项整治,乡林草部门牵头负责全乡农村林地、草地范围内垃圾监督和治理,乡环保部门牵头推进黑臭水体监督和治理,乡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农村农业(包括设施农业园区)生产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乡畜牧部门牵头推进农村畜牧养殖区域生产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二是各村配合做好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行等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并组织动员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做好村庄保洁。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了。一是通过对各村域内定人、定责、定时、定岗,推行任务和责任明确的“责任分级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人居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督查问责、奖优罚劣机制,对各类问题台账化流程化管理,初步建立了“统筹有力、责任明晰、制度规范、队伍健全、经费合理、监督有力”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二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探索建立了垃圾分类存放、运输、处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达到100%,垃圾运输处理体系健全运行良好。

    (二)乡村治理活起来了。一是通过召开“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宣读人居环境规章制度、宣传解读政策文件、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发挥村民自治管理作用。同时,依托“积分超市”,采取“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方式,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二是通过组建“党支部+网格员+村民”的管理队伍,采取乡村两级干部包片联户工作机制,手把手指导示范群众开展垃圾分类、点对点入户盯办环境卫生,逐步形成“干群齐心干、党员带头干、群众参与干”的良好局面。

    (三)群众爱护家园的意识提高了。一是通过下乡走访活动、日常宣传活动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让群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洁所带来的好处,以点带面,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二是通过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制度,发动群众自愿缴纳人居环境治理服务费,以“小钱”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群众的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充分激发了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四)村庄环境美起来了。一是聚焦重点区域、场所、部位和环节开展大清洁行动和村庄日常保洁活动,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500吨,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5个,清理道路两侧及沟渠60公里,各村庄环境得到整体提升。二是通过发展近郊休闲农业、近郊乡村旅游项目,带领村子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比如,在新井民俗风情街合理设置地埋式分类垃圾桶41个,雇佣2名保洁员全时段巡回清扫、定时清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的精细化管护。


             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人民政府

乡乡通 - 资料下载 - 百业联盟 - 供求信息平台 - 电子商务平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