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112”战备医疗队在昭盟(十四):名老中医何宏邦

2023/3/4 10:59:16 次浏览

我与何宏邦老先生邂逅于1969年底的敖汉旗四家子镇。

那年我还在读小学。忽然一日,我们小学操场堆满形形色色的行李,听说是大连来的112战备医疗队。接踵而至的是平静小镇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通电了,喝自来水了,组建文艺宣传队了,看病不用出镇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应有尽有。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医科主任何宏邦。

70年代初的昭乌达盟贫穷落后,老慢气、结核病广为流行,且十分棘手。正如俗话而言“外不治癣,内不治喘”、“良医不治喘,治喘必丢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老慢支等这些疑难呼吸类疾病,得了就很难根治,疾病病程长,易复发,对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产生巨大的折磨。

何老先生知难而上,利用自己多年从医经验,与内科专家陆志学主任反复切磋探讨,在使用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发了满山红复合剂。利用满山红镇咳、平喘、祛痰的作用,酌以具有止咳祛痰、宣肺利咽、抗炎等多种功效的桔梗和甘温、归脾、肺经,可以补脾益气,补益肺气,治疗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短气懒言作用的刺五加,通过专业的有效成分提取和熬制,以半流体状态提供给患者,不仅方便了患者使用,还有效地规避了不规范熬制对药效的影响。更难得可贵的是,何老先生和陆教授利用休息时间亲自送药上门,详细叮嘱药物的服用方法,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者对医药的信任度。

何老先生不仅经常到盟里为盟长才吉尔乎看中医治胃病,而且经常走街串巷,深入到学校、牧民家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四家子镇的17个村,解放村、长力哈达村、小古力吐村、下房申村、五马沟村、四家子村、扣河林村、老虎山村、阎杖子村、牛夕河村、池家湾子村、南大城村、热水汤村、大古力吐村、东井村、林家地村、南双庙村,全部留下何老先生的足迹。

因四家子镇矿产丰富,由此引发的粉尘性肺炎也较为普遍。在那个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时代,何老仍然心系国学中医,不忘科研治学,与相关科室的同仁们一起研究煤矿粉尘对肺的影响,研发了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的白术散中药制剂。体现了医者大家的风范。

还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丹泽汤益气养血,化淤止痛;正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化生汤治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典型案例数不胜数。

因为何宏邦老先生医技高超,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络绎不绝,为求何宏邦老先生一号,很多患者半夜赶到医院排队。更有建平县为方便当地群众去四家子镇找何老大夫看病,特意新辟从叶柏寿到四家子医院百余里的公共汽车专线。

我个人而言,最难忘的是何老先生助力我步入军营的记忆。

1976年,我高中毕业的第二年,正值改革的前夜,年轻人前途困惑渺茫的时代,部队来四家子镇征兵。这柳暗花明的机会毫无疑问紧紧牵动着我跃跃欲试的心。可怎奈受“父母在不远游”思想左右的父母坚决反对。僵持中母亲急火攻心,生病了!我这个“祸主”急忙跑到数百米之外的何老先生家恳求帮助。

何老先生二话不说,放下筷子,背起药箱,随我步行至家中。

途中,何老先生询问我母亲发病的原因,我只能实话实说。

见到我母亲,何老先生低声轻语,安慰着,交流着,同时按摩与针灸并用。惹祸的我,悄悄躲在一旁,看着他们促膝交谈,静观事情发展。

在何老先生的安慰与治疗下,母亲很快恢复如初,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不敢再想参军的事了。

送何老先生回家的路上,何老先生拍拍我,好小子,你妈妈同意你参军的事情了。

这太意外了。“您是怎么做到的?”我脱口而出。“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听您的?”

何老先生说:“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必须具备三个能力,第一:敏锐的判断力,看到患者的第一眼就能够发现疾病的根源;第二:正确的治疗方案,以及药物和剂型选择;第三:就是获得患者信任的能力。把握好这三点就没有治不好的病!

正所谓,信者,患者本人意愿强烈,配合治疗,身体机能恢复快;不信者,内心潜意识就暗示这肯定不行,他又怎么能配合治疗?

老先生从医50余年,治学勤勉,学验俱丰,对诊治肝病、肾病、脾胃病颇有专长

60年代起从事肝炎研究工作,整理出一套较为完备的肝炎中医诊法,撰有《阳枢压诊对传染病肝炎诊断的临床观察》等10余篇论文。

老先生80年代开始,致力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临床观察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化生汤治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临床应用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正胆肠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试验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编写了《针灸新成》等专著,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同时为地方和部队培养了诸多中医专业人员。

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何宏邦主任一生严谨从医之外,还无私地向学生传授医技。如今大连市中心医院的王凡院长、刘玉姿主任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还有他的女儿何丰华已子承父业,后继有人啦。

何老先生兢兢业业,治病救人,宵衣旰食,积劳成疾。何宏邦病重时住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确诊后医院给他输了两次血,第一次还好,第二次则无效了。当领导征求他本人意见请专家会诊时,何宏邦拒绝了。他说,你们给我输血,我就知道我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我的身体我知道,不需要麻烦大家了。随后拿出仅有的一万元积蓄,委托组织转给自己的故乡复县小学,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很快就离开了他热爱的家人和医疗事业。

老先生是累了,他要静静休息。

何宏邦(19201996又名昌年。19201022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1996430日,病逝于大连,终年76岁。著名中医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员,主任中医师。从师于孙子安、张筱楼、孙夷臣,后毕业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曾任大连市第二医院中医部主任、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大连大学——医专教授等职。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经

19341938年,先后从师于著名中医孙子安、张筱楼。

1940年,参加大连市西岗区汉医自治研究会,获取汉医证书,之后于大连德记宏栈药房执业行医。

1950年,何宏邦负责大连海港中医诊所工作

1953年任大连市西岗区平和街中医诊所所长。

1954年赴京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60年任大连市市立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副主任。

1961年起,他一直任大连市第一人民医院(现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任大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科联副主任、市中医药讲师团副团长等职。

1953年至1960年,当选为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连市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他曾多次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

主要论文

何宏邦,王凡,刘玉姿,朱朝阳.正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5,(11):599-600

何宏邦,刘玉姿,孔祥铁.胃脘痛类证方药专家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2,(04):40-41

何宏邦.臌胀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1992,(02):19

何宏邦,孔祥铁.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信息,1989,(03):21-24

何宏邦.桂枝汤加减治疗痛证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01):31-33

何宏邦,孔祥铁,曹华美.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21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04):163-164

何宏邦.治痹举要[J].中医药学报,1987,(05):21-23

学术兼职

曾任

辽宁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委员会顾问

大连市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大连市高级卫生(中医)职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中医药科研组副组长

中医药讲师团副团长

大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大连市科联副主任

大连盲聋哑协会副主任

大连市人大代表

大连市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80年代起,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有7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6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辨证施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化生汤治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临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正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宏邦胃脘痛类证方药专家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慢性胃部疾病胃镜相与舌、脉象、证的相关性研究”系列课题先后获大连市及卫生局科技进步奖励。

获奖情况

1981-1987年获大连市劳动模范。

多次获辽宁省、大连市先进卫生工作者。

论文《胃部疾病的舌象与胃镜象观察研究》及《胃部疾病与脉象的研究》获市科技成果奖。

成就与荣誉

何宏邦从医50余年,治学勤勉,学验俱丰,对诊治肝病、肾病、脾胃病颇有专长。

60年代起从事肝炎研究工作,整理出一套较为完备的肝炎中医诊法,撰有《阳枢压诊对传染病肝炎诊断的临床观察》等10余篇论文。

80年代开始,致力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其《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临床观察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化生汤治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临床应用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正胆肠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试验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了《针灸新成》等专著,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

老中医何宏邦医术精湛,贡献突出,名声显赫,高山仰止。

作者:赵子新,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人,曾任北京、上海消防总队总队长,少将,著有军旅丛书《总队长回忆录》,现退休定居上海

2023年3月3日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