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萨力巴乡弘扬民族文化“呼图格沁”

2021/4/12 8:06:41 次浏览

几年来,敖汉旗萨力巴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胡图格沁",有效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今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按时出场表演,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现场录制了第五代传承人李福山、演员李海波带领“呼图格沁”团队的表演


"胡图格沁"蒙语为"丑角"之意,因其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特别是滑稽表演而得名,是产生于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集歌、舞、戏剧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为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世代平安,每年的正月13至16,这里都要举行神秘而古老的表演仪式。演员通常由六人组成,男性扮演,穿特制服装,戴特制面具,乐队及伴唱者有15人左右。在请愿主人家里,伴着舞蹈和祝福歌,老仙翁和儿子朋斯克开始单腿蹦跳,挥舞宝杖,孙悟空和猪八戒也各具神态,手执兵器,开始驱邪除妖。这时主人开始上香嗑头,双手合一,默默的祷告以求四季平安。表演内容完全靠表演者口头记忆,要求表演者要有很强的蒙古族历史与文学知识,以及蒙古族说书的应变能力。表演时先跳吉祥的舞蹈,唱自编的歌曲。用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众人。整个表演过程大致为请神,敬神,驱邪祈福和送神。


"胡图格沁"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世代口头相传,已有200年历史了,被专家称之为"蒙古族戏剧的起源",作为独树一帜的蒙古族传承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世代相传,被列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第二代传承人李福山介绍:这次参加全国面具舞蹈文化周,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展演活动,也是和国内外面具舞蹈家们的一次友好交流,更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的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追捧,采访的、拍照的一片欢腾,为内蒙古争得了荣誉。

   

2019年9月27日下午,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的"呼图格沁"代表内蒙古唯一一支演出队伍参加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面具舞蹈文化周",和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及全国11个省市区的面具舞蹈家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交流。

   

江西省南丰县的"跳傩"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舞蹈,促进各地面具舞蹈交流,这里上演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李海波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抓好经济产业发展,按照乡党委政府部署发展肉牛产业,他家饲养10头牛,年收入10余万元。产业的发展助推了民族文化。


杨晓天 王凤虎

敖汉旗萨力巴乡

2021年4月11日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