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吴国山:一家经纪人 两代三劳模

2021/3/15 8:56:12 次浏览

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固日班毛都嘎查庙西独贵龙,吴元的兴牧家庭农牧场就掩映在草牧场的树木从中。2月2日,旧历庚子年腊月二十一,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吴元卸完春节前最后一车饲料,为牧民们备足了春节期间的羊饲料。以此为标志,2020年年他供给牧民的饲料突破4000吨。

吴元的父亲吴国山,2009年把黄牛改良的接力棒交给大儿子吴喜,就指导小儿子吴元从事养殖,儿子儿媳忙不过来时,吴国山还要搭一把手,照料一下家庭农牧场的育肥羔羊。

这就是在敖润苏莫苏木人人赞誉的吴国山父子三人,两代人接力服务牧民群众,服务养殖主导产业,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共产党员吴国山是自治区劳模、赤峰市第三、第四届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吴喜,自治区劳模、赤峰市劳模、旗级优秀共产党员;吴元,赤峰市劳动模范、敖汉旗政协委员、优秀产业经纪人。

、父亲全心服务养殖

几场春雪,唤醒草原生机。老哈河南岸的敖润苏莫,围封的草牧场内牛羊成群,天空中时有鸟儿划过,草原一派吉祥。敖润苏莫苏木敖汉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的牧区。初见吴国山,老人正从羊舍走来。虽已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健谈风趣。说起陈年往事,话语滔滔不绝。

1969年,19岁的吴国山就开始跟着师傅(当时公社畜牧站的站长)鲍青福学习家畜改良技术,因为勤奋好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顺利出徒。说起当学徒的日子,吴国山无比感激:“师傅对我特别好,免费教我不说,还每天早上来我家上门教,就是在冬天,早上4点钟他也会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口。学了一年以后,鲍老师就说,行了,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干了,当时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从此我就正式成为公社的牲畜改良技术员了,也是全公社唯一的技术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全旗推广改良敖汉细毛羊,生产队每年都要调换一次种公羊。当时交通不便,也没有运输工具。调换种公羊只能去敖汉种羊场步行往回赶。“每年买种羊的时候就要步行一百多里地去敖汉种羊场,然后再步行把羊赶回来,这一走便是一天一宿。回来的时候就要在山上过夜了。从家里走的时候背上几个玉米面干粮,等买完羊往回走的时候再用输液瓶子灌满凉水,留到路上喝。那时候输液瓶子都很稀罕,哪像现在有矿泉水拿起来就走,条件太好了。”说起当年的工作环境,老人家不免唏嘘。“那会儿,每年上站都是在三九天,工作的时候,要蹲在那个坑里,一蹲就是三个多小时,穿的棉衣也不够暖和,以致于现在落下了腿疼的病根”。

斗笠、烟袋、烟荷包,是吴国山早年的三件宝。斗笠,遮风挡雨;累了困了,抽袋烟解乏。如今,仍是烟袋、烟荷包不离身。说起家畜改良历史,老爷子习惯的装上一锅旱烟,打开了话匣子。“一开始是细毛羊的改良,到后来就是草原红牛的改良,再后来才是黄牛改良,经过改良的新品种叫西门塔尔,体型健硕,品相极佳,一头西门塔尔的收益要比老品种收益多两千到三千块钱。”虽然新品种好,但并不是每头经过改良的牛都尽如人意。当时全苏木改良站有好几个,但唯独吴国山的改良站受胎率达90%以上,而且犊牛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基本保证18个月就能出栏。这源于吴国山技术精湛之外,他还有个重要秘诀,那就是液氮罐。“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液氮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牛犊的质量,所以他将每个液氮罐的标号与每个改良户的哪头牛对应起来,等牛犊出生以后再仔细观察牛犊的质量,这样牛犊质量的好坏直接就能反映出当时液氮罐的好坏。”说起当年的独门发现,老人的脸上露出几分得意。

吴国山说:“咱们牧民的来钱之道,到啥时候都得靠养羊养牛。要想养好牛羊,离不开家畜改良。我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但这个行当不能缺。这也算是一门手艺,掌握这门技术的人越多,受益的农牧民也就越多。经过改良的牛羊越多,无论是技术员还是养殖户的收入都会提高一大截!”对于收徒传艺,吴国山有着异于常人的认知。吴国山老人前后收过5个徒弟。对待每个徒弟他都倾囊相授,他培养徒弟不单单是传艺,更注重传德。他跟徒弟们常说:学艺先学德,做事先做人。吴国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两个儿子,耳濡目染中,吴喜、吴元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诚实守信,学会济困助人。吴国山是敖润苏莫苏木最早的一批土生土长畜牧技术人员,也是一名老党员、老劳模,更是历练成为产业经纪人。几十年来,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家畜改良的事业上,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长子吴喜赓续传承

老党员树立好家风,老劳模带出新劳模。吴国山的两个儿子在他的熏陶下,一个子承父业,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护航人;一个自主创业,成为发展肉羊产业的带头人。

“吴大哥,我家的几头牛到了发情期,你过来给看看吧!”接到业务电话,吴喜有条不紊的准备好工作的设备,开起轿车直奔养殖户家中。采访吴喜,恰逢吴喜要去养殖户家办业务。笔者决定随他一看究竟。路上,吴喜感慨地说起当年的工作环境。“相比当初,现在条件好多了。那些年,我骑坏了5辆摩托车。一到冬天真是受罪。那时根本没有现在的水泥路,有的牧户住在沙套子里,砂石路也没有,只好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背着工具箱步行十多里才到地方。”

1993年,年仅18岁的吴喜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家畜改良技术,三年出徒。1999年,吴国山受聘去了外地,一走就是三年,他把自家改良站放心地交到了吴喜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吴喜心怀忐忑。临行前,父亲送给他三句蒙古族谚语:“公山羊的脾气大,没学问的架子大”、“不正当的收入,不如正当的损失”、“支援贫穷是富足之荣,真正宽心是欢乐之源”。吴喜将父亲的话铭记在心。

上世纪90年代,全苏木大规模实施黄牛改良工程,吴喜作为村黄牛改良技术员,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为了更好地服务牧民群众,他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开展上门服务。后来,他又买了一部二手手机,由于当时通讯信号不好,手机只能当做固定电话用,还要挂在信号稍好一点的屋顶上,很多其他地方的养殖户通过打电话就能很快联系到他。这样一来,他的服务范围很快覆盖了全苏木6个嘎查村,吴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乡亲们都亲切叫他“流动的改良站”。临近的长胜镇、老哈河北岸的翁牛特旗以及东部的奈曼旗的很多养殖户,纷纷联系他去搞黄牛冷配业务。如今他每年的黄牛冷配业务达到2000头。

在妻子的眼里,吴喜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呀,一年到头也不着家,家里的牛羊全靠我经营。他特别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找他,谁家羊需要接羔,牛需要防疫,招呼一声立马就去,即使撂下自家的活也要先帮人家解决完了。找兽医要花钱,找他全部免费,就是年三十也是随叫随到。甚至,谁家的牲畜多少头、生长状况怎么样、上站时间是什么时候全凭记忆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在吴喜家的牛舍,杨翠花一边给牛添草添料,一边和我们唠着丈夫,话语中透着一丝埋怨,但更多的是自豪。

杨翠花告诉笔者,吴喜的抽屉里,有一本记事册,记录着他服务过的养殖户养殖情况,同时也记录了收费和欠费情况。这么多年好多欠账,人家不还,他也不要。服务费从20年前30块钱提高到现在200块钱,许多欠账还静静地躺在记事册上。赊账的人家再找他干啥活,他还是立马就去。对于这件事,吴喜这样说:“父亲告诉我:支援贫穷是富足之荣。赊账的人家都有各自的困难。咋说我家的日子也比他们宽裕,不催债也算是帮他们一把。”赛马途上知骏马,摔跤场内识好汉。吴喜靠过硬的技术和诚信的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也赢得了一连串荣誉:2005年,被敖润苏莫苏木党委政府评为“黄牛改良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和2016年,被旗委组织部评为“全旗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赤峰市党委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次子吴元后起之秀

吴国山的二儿子吴元,兴牧家庭农牧场经理、敖润苏莫苏木蒙都肉羊产业基地理事长。2012年开始做牛羊交易的吴元夫妇,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四年,看准了羔羊育肥的行市,2016年春季开始正式搞育肥羊。2017年,一年出栏4批,2000多只,纯利润20多万元,那一年他们注册成立了兴牧家庭农牧场。

在商海里打拼八年,吴元没有沾染唯利是图的恶习,而是随着事业的兴旺,社会责任感愈加强烈。这得益于老父亲的谆谆教诲。诚信守正、济困助人,蔚成家风,也是吴家兄弟事业发展的基石。“前年,为了治病,打算把二十来只二十多斤的羊羔子卖给吴元,我知道他家收羊给的价钱比别人高。可是他们两口子来家里一看,说我现在卖不合适,等到羔羊长到40斤左右时再卖至少每只能多卖200多元。羊羔子没拉走,还借给我看病的钱。这两口子就是仁义!”固日班毛都嘎查牧民蔡向林一说起这件事,总是满脸的感激。“那是去年吧,吴元和菊花来我家收羔羊,我跟他俩说:哥、嫂子,我想跟着你们搞育肥羊,行吧?谁知道他俩一口答应下来。之后一连十多天来我家,手把手教我如何喂养、如何管理,直到羔羊育肥出栏。那一次,我家每只羔羊纯利润赚到五百块钱!”搞起羔羊育肥的蔡巴特已成为肉羊产业基地的链接户,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

2018年6月,在苏木党委政府的指导协调下,与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蒙都羊业有限公司达成框架协议,以兴牧家庭农牧场为核心组建成敖润苏莫苏木(蒙都)肉羊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基地+示范户+引领户+链接户(贫困户)”的扶贫带贫模式。蒙都羊业给予兴牧家庭农牧场基地的“优先屠宰、市场预警、饲料优惠、科技服务、冷链配送”等所有的优惠政策毫不保留的释放给(贫困户)利益链接户。基地组建后,吴元夫妇更忙了。从养殖技术指导到收购羔羊,从饲料供应到育肥羊出售,两口子扛起了扶贫的社会责任,扶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博得了乡里乡亲的称赞。巴彦宝力高嘎查贫困户苏日玛家的19只黑头羔羊,几经周折都没卖出去,其他小商贩不是压低价格,就是不愿要。苏日玛老两口听说吴元两口子专收贫困户的羊,还比市场价高,就通过扶贫干部传递消息,吴元来到了苏日玛家,不但全部拉走了她的黑头羊,还多付了三百多块钱。苏日玛逢人就说:“这要是卖给外地羊贩子的话,一定卖不上这个价格,现在卖上高价,每只羊还多给二十块钱,能不让人感动吗?”

乡亲们的赞誉,给吴元增添了干事创业的动力与激情。他为基地的未来规划出一张全新的蓝图: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里,基地将打造成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完成羊源和流动的双向可追溯的全程监管体系,建立起敖润苏莫苏木区域性品牌。

        敖汉旗委旗政府确定的肉牛等三大主导产业,给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草原的牧民吃了定心丸,增添了发展动力。敖润苏莫,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一片绿洲,四千牧民守望相助的家园。在这个大家庭里,吴国山一家两代党员,初心不改;两代劳模,薪火相传,营造着幸福的生活。他们只是草原人家的一个缩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正是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弘扬蒙古马精神,在时代的变迁中,推广牧业科技,紧盯市场动向,推动产业升级,建设小康牧区,让昔日贫穷落后的草原变得生机勃勃、绿金流淌,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杨晓天 王景辉

敖汉旗委宣传部

2021年3月15日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