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乡村振兴的领头人

2022/11/15 9:39:26 次浏览

——记敖汉旗牛古吐镇喇嘛板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龙

李金龙,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副宽厚的肩膀,一张黝黑的脸膛,透着刚毅和睿智、质朴和谦逊、干练和担当。这是一位80后的小伙子,乡村振兴领头人带给你的第一印象。

“没什么好说的,我所有的付出,都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应该干的,是乡村振兴工作让我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尽力完成本职而已。”几句朴实的话语,让人肃然起敬。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也穷追不舍又一次把话题提起:“那就谈谈你的本职工作吧”。我想,他所说的本职,可能正是我要了解的内容。之后,与村干部交流,与村民座谈,脉络逐渐清晰,一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有血有肉、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浮现于眼前。

“是否一块铁?先捻一颗钉”

一个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级领导班子,而班子的强与弱,关键在于班长。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金龙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合格的班子就要形成一块“铁”,而每个成员就是一颗“钉”,“铁”的纯度关乎“钉”的质量,而“钉”的质量则反映“铁”的纯度。如何把班子打造成“铁”,如何把干部锻造成“钉”?他确实也下了一番功夫。上任伊始,他把加强村级三委班子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点,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贯彻上级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制定详细的目标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整顿纪律,克服“松、懒、散”现象入手,以改进工作方法为切入点,以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目标,对班子成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助力脱贫攻坚,他充分发挥年纪轻、懂电脑的特长和优势,义务开办电脑学习班,让每位村干部都能懂电脑会操作,实现现代化办公。他牺牲休息时间,揣着热情,揣着耐性,像老师一样,一对一、手把手进行传授。这对于一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又从来都没接触过电脑的农村团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村里的每位办公人员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并且都能熟练掌握与操作,在脱贫攻坚资料整理、表格填报、信息收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从开始的不理解、不配合,到后来的积极响应,一个团结向上,努力拼搏,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质的变化,又怎能离得开一班之长的心血与汗水?当你看到一张张图板、一份份背书、一组组数据、一户户详情,一篇篇报告,一张张笑脸,一个个赞许,就仿佛看到了脱贫攻坚路上的那一行行、一串串坚实而清晰的脚印。这脚印不但扎实,而且透明。工作中的每一个节点全部都是在阳光下操作,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到实处,组织村委会面向全村公开招募志愿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养殖大户、村医、兽医、瓦匠、电焊工、机械手等农村实用型人才,并优先在中、青年党员中选取,为乡村振兴出力献计。李金龙还亲手组建了700多人的百姓微信群,全村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加,及时发布群众所需的各类信息,把信息平台作为宣传党的政策阵地,作为交流、听取群众意见的阵地,作为检验干部能力与素质的阵地,作用大,效果好。

   “打铁更要自身硬”,这是每个成功领导者的座右铭。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注重自身修养。“要求党员做到的,干部先要做到;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更应率先垂范。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我周围的每一个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是心中的一把检测尺,时时刻刻衡量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李金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有两个孩子,都在新惠镇上的学校读书,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他把家也安在了新惠,妻子是四德堂小学的骨干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经常是加班加点。能按时上学、能吃上一口热饭却成了孩子生活中最奢求的事。作为一家之主本应该多在家陪陪孩子,接接送送,做做饭,分担些家务,但孩子求、妻子怨都无济于事,一股脑儿地把所有的家务全都甩给了妻子,最后只能把女儿留在学校,把儿子送进托班,即使是半夜也要等妻子回来,孩子才能进家。谈到这些时,李金龙的眼睛湿润了,哽哽咽咽地说了一句:“我不是一个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丈夫,我愧对家庭,更对不起我的家人”。可是村里需要他,村民离不开他,他也更放心不下那些奔走在脱贫路上的父老乡亲。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常年累月吃住在村,每月驻村25天以上,白天入户调查,安排、检查、督导工作,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夜间制定工作计划草案,收集信息资料,整理相关数据,填制报表,有时一忙就是半夜一、两点钟,甚至通宵达旦,“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态。家里的事他不管,但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管,张家的水、李家的电、村中的路、山上的树……,没有他管不到的,亲力亲为,从不含糊,义不容辞。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贫困户,哪家有事,毋须告之,只要他知道,肯定到场。防疫期间,贫困户李禄深夜突发重病,急需到旗医院救治,找了亲戚家的车,但是外地牌照进不了城。得之这一情况,李金龙二话没说,开起自家车就走,送到医院,安排妥当,整整一夜未合眼。为了防控疫情,所有的私家车不得出村。他在百姓群发布消息,把自己的车定为24小时无偿应急用车。同事们反映,类似这样的事太多了,他每天都在做,每天都在发生。

           

         他经常对村干部们说,村干部就是一颗钢钉,钢火好就敢碰硬,就能碰硬,就能啃硬骨头。这钢火就是你的素质,就是你修养,就是你的责任心。2018年春,上台子村民组因土地问题闹起了矛盾,认为以前的地分的不合理,必须打乱重分,但分了几次又都分不下去。眼看着到了春播期,如果种不上地,群众一年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别说增收,就连基本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李金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上召开村干部会议,落实责任,讨论研究解决方案,亲自带队驻进了上台子。为了不激化矛盾,避免猜疑,利用夜晚的时间对全组90%以上村民进行入户走访,摸清了情况,查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亲自掌尺逐一地块测量,掌握实际亩数,公开透明地确定分配方案,公平合理地主导分配。鞋跑碎了,嘴唇被风吹裂了,但村民的矛盾化解了,春耕生产没受一点影响,村民们纷纷伸出了大拇指,有这样的人给我们当书记老百姓放心!面对着村民的赞许,李金龙微微一笑:只要让父老乡亲们全部脱贫,都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

李金龙以其脚踏实地,敢打敢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着班子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以班长李金龙为标杆,愿意并主动把自己这块铁捻作钉,钉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2019年7月喇嘛村党支部被中共敖汉旗委评为“敖汉旗先进基层党组织”。

“只要为了百姓脱贫,做什么我都乐意”

“只要为了百姓脱贫,做什么我都乐意”,这句话已成了李金龙的口头禅。其实,只要我们看一看喇嘛板村脱贫攻坚的成绩单,也就不难理解“乐意”二字的份量。

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215人,完成脱贫100%;享受低保231户259人,落实贫困、低保两项制度衔接评定52户57人,全村五保19户 20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对全村住房安全进行彻底排查,全面鉴定。2019年实施危房改造30户,其中C级维修加固14户,D级新建16户,异地搬迁(格格召集中楼房安置)6户16人,全村危房全部清零;整治脏乱差的“小黑屋”24户,动用大型机械和人工对各村民组的街巷垃圾、杂草进行彻底清理,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朝阳沟组、上台子组、前喇组彻底解决了人担、车拉、饮水难的问题,实施人饮工程项目,覆盖169户604人;朝阳沟组街巷硬化2.2公里,告别泥泞路,百姓出行得以方便;落实产业扶贫基础母羊65只,覆盖 11户26人;落实资产受益资金6.53万元,覆盖77户118人;落实资产收益金“二次分配”6.8444万元,受益90户178人;在上台子、朝阳沟、苗杖子3个村民组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利水保项目5.5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水平梯田1150亩,作业路3.9公里,截水沟6.7公里。日前,全村完成水平梯田建设1.4万亩。


坚守防止返贫致贫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通过逐户排查,了解现状,对重点人员逐户研判,新纳监测户11户27人、突发困难户6户13人,做到了应纳尽纳,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对所有产业帮扶户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2020年,拨付资金70万元招标建设室内垂钓园,二期采摘园,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2021年,村建肉鸭养殖小区1个,占地40亩,总投资300万元,建设肉鸭棚圈6栋7200平方米;蛋鸭养殖小区1个,占地15亩,投资59万元,建设蛋鸭棚圈4栋4000平方米;全部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肉鸭养殖全年出栏25万羽,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蛋鸭养殖存栏种鸭8800羽,每个养殖周期可向桂柳牧业输送种蛋182万枚,村集体收入3.4万元。

依托万亩梯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种植谷子,尝试性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形式整村推进肉牛养殖;依托龙泽湖旅游区、天鹅途径地优势,按照朝阳红村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庭院经济。这一系列规划,正在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龙的带领下一步步实施。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乐意”而为。看似简单的“乐意”二字,却包涵着积极热忱的工作态度,以民为亲的大爱情怀,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甘落后的勇气和决心。而在“乐意”的背后,又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故事。

帮扶对象武洪林,前几年一直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打工,由于骨骰头坏死,拄双拐,行动困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助,返村。房子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儿子早年离家,已多年失去了联系,贫困潦倒,乞讨维生。望着武洪林,李金龙感到心在隐隐作痛,这样的户,谁来帮?怎么扶?这一问题紧紧地困扰着他,一时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他失眠了,一整夜一整夜合不上眼。他徬徨过,想过退缩,想过放弃,但他那不服输的性格和一心为民的品质又一次征服了自己。他面对全体村干部、全体的扶贫工作队员许下了最坚定的承诺:“吾生于此,长于此,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是我的亲人,我看不得亲人受苦,看不得亲人受贫。武洪林,我来帮”。话好说,事难做。帮啥?从哪里入手?申请救济,刚刚50出头的人,什么时候是个头?带着这些问题,他走进了武洪林的家,与其促膝谈心,了解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确定了帮扶方案。先治病,再治穷。治病,需要手术,需要钱,怎么办?李金龙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进行认真学习领会,研究政策措施的每一个细节。无数次地跑政府,找民政,见残联,拜红十字会,所有该找的部门全找,该联系的单位全到,特别是敖汉旗医院成了李金龙三天五日必到的“驿站”,诉实情,谈想法,求资助。他这为民请愿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这些单位领导和职工,相关部门申请为武洪林办了低保,旗医院研究决定,给武洪林减免部分手术费、医药费。当你再次走进武洪林的家,小院干净了,危房不见了,矗立在院中的新房宽敞明亮,散发着温馨的气息。武洪林扔了双拐,在村公益岗上工作又有了稳定的收入,见人就笑。这一笑,我感觉一定是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恩的回报。

一辆从山东载满产业扶贫项目羊的大卡车,半夜12点驶进了喇嘛板村。久盼的项目羊到了,李金龙一轱辘从床上爬了起来,为了尽快入户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他马上逐家逐户把有项目羊的贫困户招集起来。按事先预定方案进行分配,因为夜晚羊的编号看不清,张家抓了李家的,李家又错抓了王家的,抓着大的不撒手,抓个小的没人要,乱作一团。就在这时,李金龙爬上了车,钻进了羊群里。你可知道,几千里的路程,羊的拉撒可全在车上,羊的身上粘满了粪便,腥臭味刺鼻。可他全然不顾,硬一个个把羊抱住,按标号把羊送到贫困户的手中。羊如数分完了,李金龙嗅了嗅手上、脸上、衣服上的羊屎羊尿,会心地笑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动约上驻村第一书记赵博闻,工作队长郭瑞水对所有项目羊户进行检查指导。他认为只要牢牢守住这得来不易的增收点,才能将“输血”变为“造血”,才能确保到户产业项目的可持续性。此时,他最惦记的是帮扶户焦中和,老俩口都是六十七、八岁的人,儿子患肝癌住院,儿媳、孙子长年在医院陪护,家中没有劳力。老人家又不懂科学喂养方法,一旦出了差错,本来因儿子闹病生活贫困的日子就更没什么指望了。他从棚圈的搭设、使用、管理到配料、喂食、饲养,亲自示范,详细讲解,耐心辅导。每天入户,先帮老人把动体力的活干完,再仔细观察羊的生长状态,发现有羊咳嗽,及时联系兽医,真比经营自己的还上心,让焦中和一家感激不尽。

2019年可能是老天的眷顾吧,喇嘛板村的降雨量比常年多了很多。一天夜里,电闪雷鸣,雨越下越大,李金龙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拽起在一起熬夜加班的村主任杜海军就往外跑,雨淋、坡陡、路滑什么都不顾,一直跑到5里之外的朝阳沟沟底。因为在沟底的水道旁住着村民赵桂芝一家,当看到水流通畅,房屋安全,俩人长长地舒了口气,才把心放了下来。此时的赵桂芝一家睡得正香,这份安逸,正是前几天李金龙组织村民在朝阳沟疏通水道,垛袋子,修固防洪坝,防止洪水进村而带来的显著成效。

后喇嘛沟村民董文,房屋老旧,虽然已纳入了危房改造计划之中,但还没来得及施工。连续几天的阴雨,房屋浸损特别严重,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家中除了两位老人外,还有两个帮儿女照看的孩子。当李金龙带领几名班子成员冒雨巡查到此,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及时组织人搭建避雨棚,将人撤出房屋。并对房屋进行了有效苫盖,又亲自驾车把孩子送到董文的女儿家。望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村干部们,老俩口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低保户杜凤举,妻子是聋哑人,并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D级危房改造到了关键期,迫在眉睫。按着危房改造标准与条件,与杜凤举本人也做通了工作,施工队进场。当墙体完成一半,杜凤举妻子发现比他们的旧房子小,立刻来了脾气,硬把墙给扒了,拿着板斧,见人就砍,谁也不让靠近。得知情况后,李金龙带着村主任杜海军直奔杜家,几番做工作仍无效果。杜妻一不高兴,举着板斧追人就砍,找来亲戚,接来了娘家爹,还是说服不了。杜妻哇啦哇啦连比划带说,经过其父的翻译,李金龙明白个大概:她在抱怨她家的房照办不了没人管,贷款贷不上没人管,这也没人管,那也没人管。李金龙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先办房照、办贷款,后谈建房的事。说办就办,李金龙集中两三天的时间,找资料,补手续,数次往返于镇政府,信用社、房管所,将房照、贷款亲自交到杜妻的手上,杜妻瞪着大眼直直地看了李金龙半天,低下头,情绪平和起来。拽着李金龙坐下,又是沏茶,又是倒水。李金龙书记、杜海军主任在现场,房子就让盖,不在就不让盖。没办法,二人轮班值守,直到主体完工。

村主任杜海军讲完故事,问我说:“听了我们李书记的一宗宗事,用铁骨柔肠形容他合适吧?”“合适,太合适了!”我回答着,在座的所有人附和着。

“老百姓的褒奖,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问及报酬,李金龙与我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当村书记确实不如以前我在学校当教师挣得多,经济收入差了不少。但我孩子小,用钱的地方不多,再说还有点积蓄,妻子工资也不低,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的。其实我就想趁现在年轻,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乘着党的扶贫政策东风,能让大伙一个不落地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挣多少钱我还真不在乎。”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才会有无私忘我的言行,这是相辅相成的。李金龙一上任,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收村民一份礼,不贪百姓半杯酣”。在贫困户、低保户的建档立卡工作中,他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能有钱送礼的就不是贫困户和低保户”,一下子就扎住了送礼争贫困的不正之风。他在全村脱贫攻坚的座谈会上,公开表态,如果发现在脱贫攻坚和村里的各项工作中,有吃、拿、卡、要现象,直接举报,我就地辞职。他说到做到,从来不收礼,从来不吃请。村民欧素娟,丈夫肝癌去世,因病致贫,一年来经过李金龙和村干部们的帮助,度过了难关,日子也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为了报答,表示谢意,几次请李金龙和村干部们喝酒,都被他给回绝了。她便买了几斤肉,买了些菜,悄悄地送到了村部食堂。还有贫困户孙术,把自己养的两只大公鸡杀了,收拾的干干净净,偷偷地放在村部。特别是去年的防疫期间,党员与干部在各村口、路口设卡,日夜坚守,守护着百姓的安全,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发地送来了口罩、洗手液、矿泉水、方便面等,捐款捐物12600多元。谈到这些时,李金龙激动了:“有这样的好乡亲,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更没有理由愧对于他们”。是啊,真是好乡亲!我想,这也是百姓对李金龙书记一班人的认可和信任。当我抬起头,看见满墙的奖状,还有那一面面村民自己做的绣着“做实事暧民心,思民生解民难”,“倾力为民办实事,惠民之举暧人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党声国声百姓声声声入耳”大字的鲜红锦旗,我明白了,才真正理解了李金龙书记那句“老百姓的褒奖,是对我的最大鼓励”的真正涵义。

采访结束了,我站在山岗上,回望着喇嘛板村,那一坡坡如云似雪的杏花,那一幢幢红砖黛瓦的庄稼院,还有那一道道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水平梯田,哇!简直就是一幅画。我想李金龙一定会带领着他的村民们致力于乡村振兴,致力于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把这幅画描绘的更美,更加炫丽多彩。

常戈文

2022年11月15日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