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112”战备医疗队在昭盟(五):儿科医生周崇民

2022/11/3 8:42:50 次浏览

我的母亲周崇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性,1米5的身高,偏瘦的体态,终日忙碌的身影,尤其是手口并用的特点,所到之处总是回荡着她的声音。


母亲又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性,她用自强不息、无私无畏、任劳任怨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母亲1929年12月1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姥爷凭借手工制作糖果养家糊口。姥姥先后为家庭生育了十个孩子。作为家中老大,我的母亲自然要与父母共同担负家务劳动。上学读书对于她无疑是奢望。

但是骨子里自强不息的母亲是不会听任命运安排,用自己勤快能干的双手为自己争取上学读书的权利,白天用一块布包着书本去学校上课,放学跑步回家包糖果,照顾弟妹。虽然没有片刻复习功课的时间,母亲凭借聪明伶俐和用心,一直保持年前两名的成绩,备受老师关注,并指引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道路。

1947年春,即将毕业的她深深地被部队的生活所打动,苦于父母坚决反对,只能深埋于心,暗地报名,当部队出发的时候,只听门外一声呼唤,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家门,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无奈之下,姥姥让我二姨打点行装,给我母亲送去。年仅17周岁母亲坚决不收,一定要独自闯天下。

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部队稳定下来的母亲接我姥姥到部队体验生活,打消父母对部队的偏见,我的二姨参军铺平道路。

日后,每当我们问起母亲这段历史,她都是肯定的回答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顺其自然毕业留在哈尔滨工作的话,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名小学教师。

由此可见,自强不息,自我把控命运,是深植在母亲血液中的性格,并且伴随她人生的每一步。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自强不息的母亲用自己吃苦耐劳,聪明活泼,迅速成长起来,很快得到上级领导认可,被保送到中国医科大学内科36级学习,并将自己的名字周喜凤改成周崇民,励志做一名崇高的公民。

1949年春毕业,分配到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痘苗狂犬病室工作因工作表现优异,1951年调任辽宁医管处防治研究室任血库主任

 

(立功证)

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转到大连市中苏友谊医院儿科从事医疗工作。

1969年12月,随辽宁省112战备医疗队昭乌达盟敖汉旗四家子公社,直到1978年重新回到大连中心医院儿科,任副主任医师。1989年离休2007年10月1日上午10点30分,因患胰腺癌不幸去世,享年77岁。

母亲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医疗事业和她热爱的家庭。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家人全心全意。

1952年在血库工作期间,为抗美援朝战争组织动员血源,亲自带头,数次献血,为志愿军第十战伤医院抢救伤员提供血源,立军功一次。

在内蒙112医疗队期间,曾竭尽全力救治了数名濒危的流脑病儿。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已经完成交接班准备下班回家的母亲,路过医院走廊时,看到声嘶力竭哭喊的女人在追赶推车的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敏感性,我母亲驻足询问,得知女人的孩子因误食打过农药的水果,被当班医生宣布死亡了。这位母亲接受不了眼前残酷的现实,苦苦哀求救救她的孩子。我母亲掀开盖在孩子身上的白布探查,孩子确实没有呼吸了,可是细心的母亲发现孩子口腔内的呕吐物没有清理,职业经验告诉她还有希望,于是她立即让工作人员将患儿推进抢救室,经过紧张的抢救孩子有了自主呼气,疲劳的母亲才放心离开。

我问母亲,你已经下班了,这样插手其他医生的工作不怕得罪人吗?

母亲告诉我,当班医生确实非常不满意,指责说即使抢救过来了,以后也是一个傻孩子,可是医生的责任想不了那么多。

由此,我内心留下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母亲因为喜欢孩子,一直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但是她活跃的思维,进取的性格从来没让自己的脚步停滞在单一学科,内科学、外科学、中医药,始终都是她关注和研究的内容。除了日常用品之外,我家最多的就是医学书籍。

外用马钱子提取液治疗面神经麻痹,一直是她保留的精湛技术,从研制到应用,治愈率几乎百分之百。随着母亲离世,这个技术也就结束了。

她研制的小儿止咳糖浆,已经成为中心医院协定处方,继续在临床使用。

我问退休后的母亲内心有什么感受,母亲沉思片刻,凝视远方,一脸严肃的告诉我,“从医至今,我零医疗事故”,随后母亲露出孩子般笑脸,骄傲的告诉我:“婴儿的头皮针我依然可以一针进去”。我呆呆的望着母亲,要知道,这不是主任医师的工作啊。母亲以为我不相信,进一步解释说:“我不是靠眼睛,眼睛已经不行了,我是靠手感!”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一生都无法超越的母亲。

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一句经典话语:“什么都是自己学会才好,不要依赖别人,靠山山倒,靠海海枯!”这就是母亲自强不息的源泉。

母亲在血库工作时认识了我的父亲。父亲当时是团支部宣传委员,会拉手风琴。

父亲被母亲正直、踏实、无私和活泼所打动,母亲被父亲憨厚、老实、才华和思想进步所吸引,于1953年10月1日举办婚礼,养育了四个儿女。

 

 

 

在家里,我母亲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自己省吃俭用,却把所有的都给了家人

思想上严格要求子女,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她在部队的时候,亲眼目睹那些共产党员在排队打饭的时候默默的站在队伍的最后,等待前面的战友把下面稠一点的粥打走。

母亲说:她打心眼儿里敬佩那些共产党员,总是主动和这样的党员站在一起。

母亲的一生一直保持战争年代解放军的优良作风生活节俭朴素,工作积极努力。在母亲言行影响下,一家人,一个信念,努力工作,踏实前行,自强不息。

特别是母亲临终前,曾数次对家人留下口头遗嘱,将遗体捐献,为医疗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她不愧为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优秀战士,无私无畏。

父母的遗体均捐献给了大连医科大学。

在大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纪念馆挂有他们的遗照。大连市红十字会在大黑山,为遗体捐献者立碑。

我身居海外的老姨知道我们回忆母亲的事情,感慨的说:田舸,看到你妈妈的生平介绍,心生敬佩,她一生很不平凡!我与相差十五岁,在她结婚前,我俩基本没在一起生活,唯有在1952–1953年期间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一件事记忆犹新,春节前有一位阿姨送来半袋子的粘豆包,当时你妈没在家,姥姥收下了,你妈回家知道后很不高兴,立马就把那半袋子粘豆包送还回去了。那个时候她任血库主任,可能是避嫌受贿吧?是否可记入为官清廉里?

目前,父母的长子次女均以教授职务退休,且长子依旧在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授课,次女在大连医科大学退休后,又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药学系任系主任4年,创造出百分之十读研,百分之百高薪就业的业绩。

最令父母骄傲的次子一直奋斗在仕途上,如今是德勤海关与国际贸易业务主管合伙人,中国口岸协会自贸区分会副会长。

现在回过头来梳理人生旅途的时候,内心充满对父母的敬意和感。愿父母在天之灵能够收到儿女的心声。同时,请父母放心,你们的儿女一定遵从你们的教诲,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句,过去印象中的母亲快人快语,不食人间烟火。通过此次材料收集我顿悟,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知识女性

在我家即将北上赴昭乌达盟时,母亲当年幸存的老战友赶来践行,言语中流露着对我母亲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母亲有多么的无私,当年组织上需要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去大连工作,很多人都不去,母亲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报名去大连。她不曾想,去大连是变相复员,从此再也没穿过军装,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她热爱的部队。直到1979年才补发复员证书。要知道母亲的这几位战友都升为军级干部了。可是我从来没听到母亲有任何怨言,依旧满腔热情的工作,生活。

 

 

与邵队长妻子护士长合影     

 

         赤峰卫校口腔科王宝琴合影

 

四家子112医疗队与实习生合影

 

与四家子112医疗队部分职工合影

 

离休后继续奉献1

 

离休后继续奉献2

(作者:田征 田舸,周崇民儿子、女儿)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