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古鲁板蒿风情浓(三):火炕,乡愁最初的模样

2022/10/24 7:40:14 次浏览

东北人喜爱热热乎乎的火炕,就像农耕民族上三代离不开土地一样。冬天里去亲戚或邻居家串门,有一句客气话,“赶紧上炕暖和暖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在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火炕是北方农村不可替代的取暖方式。

火炕,古朴简陋,朴实无华,但却温暖。记忆中老家的屋子里半间屋摆放着箱子桌椅等家具,半间屋盘一面宽大的火炕,这种长方形的火炕,三面和墙相连,几乎占去了整间屋子面积的一半,有着“一间屋子半间炕”的说法。早年的火炕是用土坯搭建的,土坯是自制的,用黄泥和干草搅拌,经过坯模定形晾干后形成,这种土坯搭建的取暖设备,受热均匀,保温好。火炕是无数人在情感上和生活中不能割舍的记忆,那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更是早些年庄稼人的向往。


“一间屋子半间炕”。(摄影:曹玉冬)

火炕一端连着隔墙的灶台,一端连着墙壁外面的烟囱,做饭时灶膛里草木燃烧的气息在炕洞里绕来绕去,散发温暖和热量,最后才钻进烟囱里,成为一缕炊烟,它们或腾腾,或袅袅,或在早霞里惺忪,或在晚霞里疲倦。


与火炕隔墙相连的灶台。(摄影:曹玉冬)

火炕上铺有炕席,是用芦苇或高粱秸秆的外壳,经过石头滚子碾压,再用刀剖去内瓤,然后编制成席。睡觉时炕席上依次铺好羊毛毡和褥子,再盖上被子,焐热后钻进被窝才舒服。火炕边上安有炕沿,大多用长条的木板制成,厚约一寸多,宽约三寸,坐在上面不冰屁股。那时候家里的凳子不多,来客人都是坐在炕沿上。

在炕上放一泥制火盆,将灶膛里做饭烧柴剩下的红火扒到火盆里,这就是一件取暖器具,红火扒到火盆后,用烙铁压实,这样火盆能热一天,可以在火盆里烧个土豆、地瓜、鸡蛋给小孩解馋,可以是烫酒、泡茶的“利器”,也可以把火盆中烧热的烙铁拿来熨烫衣服。


早年间的泥制火盆。(摄影:陆明川)

火炕除了就寝以外,吃饭、待客、娱乐也多在火炕上进行。来客人时,都会招呼“上炕”或“上炕里”,然后在炕沿沏上一壶热茶。吃饭时,都会将家中的老人或来访客人请到炕头,或让到炕里中间的“正位”上,以示尊重。火炕的温度,就是亲情的温度。数九寒冬的冷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农活没有了,农民开始在炕上“猫冬”,左亲右邻的都喜欢串门。男人们围在炕桌边吆五喝六的划拳喝酒,女人们则围坐在一起纳着鞋底或织着坎肩,张家长李家短的唠着嗑儿。放学的小孩,在有积雪的田间或小河边嬉戏,打雪仗、堆雪人、打冰出溜、溜冰车,脸冻通红,手脚冻的发麻,冻透了就跑回屋中趴在炕头上焐上一阵,听到其他小朋友的呼声,又迫不急待的窜出去,升腾的欢声笑语吵热冷寂的小乡村。


围在火炕“把酒言欢”。(摄影:张家明)

火炕温暖了一辈又一辈人,他们在火炕上出生、长大、结婚、生子、老去。在逝去的岁月里,火炕沉浸着人生的百味,珍藏着沉甸的回忆。如今,火炕已不仅仅是为了取暖和御寒,更成为了一种文化,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乡土的眷恋。岁月的年轮在时光中转动,一半烟火悠悠,一半乡情浓浓。多少次梦回故乡,那山水,那村庄,那老院,那暖炕……

曹玉冬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