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敖汉旗西部的G45大广高速与国道“111”线交汇处,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鳞比栉次、延绵万亩,这就是萨力巴乡设施农业产业园,园区内车水马龙、果蔬丰盈。设施农业是萨力巴乡的一张“名片”,但不是唯一的“名片”,近年来,萨力巴乡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生态优先、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出一条“五色”联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 发动“红色引擎”
走进萨力巴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9个大字赫然屹立在村部楼顶。全村总人口4228人,面积9.6万亩,荒地居多。村党总支书记赵国顺介绍说:“萨力巴村从贫困落后到发展为拥有7000亩设施农业,带动全村户均增收3000元;发展肉牛、肉羊、蛋鸡养殖实现年利润500万;发展水果经济林5000亩,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融合。完全得益于萨力巴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可以说是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带领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萨力巴村202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摄影:王凤虎)
年初以来,萨力巴乡在全旗率先实施组织振兴“5777”工程,从建成五好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建引领推进融合发展提升等七大工程,高标准建设好基层阵地七个中心,“党建+”七种发展模式等方面,进一步用好用活党建引领“动力引擎”,筑牢战斗堡垒,形成支部定大盘、干部作表率、党员当尖兵的工作格局。
发展生态优先 打造“绿色山川”
说起三十二连山,原黄花甸子村的支部书记庞峰脸上洋溢着骄傲:“过去的三十二连山,黄沙漫天、洪水泛滥。萨力巴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咬定荒山不放松 ,完成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其中完成水保造林1.5万亩,农田防护林网30条,近2.5万延长米,高标准水平梯田1.3万亩,河道治理0.2万亩,造就具有敖汉特色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黄花甸子”模式”。
如今的三十二连山成功入选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线路,是敖汉周边最受欢迎的的网红景点,春夏秋三季打卡游客超10万人。春天的三十二连山琼芳吐蕊、杏花飘香,夏天里苍翠欲滴、碧波荡漾,秋天的万亩梯田五彩斑斓、风光旖旎。
三十二连山秋天的梯田(来源:萨力巴乡党委)
走进萨力巴乡亿森明珠林果家庭农场,农场主刘波正在侍弄果树,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民刚刚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为“乡土专家”。刘波通过造林灭荒、残林改造发展水果经济林种植2800亩。栽植有新苹红苹果、龙丰苹果、鸡心果、沙果等6个品种,盛果林达1000亩,2021年,农场共产出各类果品28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带动全旗共有270户农户栽植各类经济林10万余亩,已挂果产生收益的达1万亩,年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刘波说“下一步农场还要发展体验采摘、品尝农家乐的周末短途休闲游、林下养殖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实现“增绿结合增收”。
夯实主导产业 成就“金色名片”
在设施农业园区内,一箱箱贴有“萨美果”商标的樱桃正在有序装车,种植户王春永介绍说:“园区种植蔬菜和水果因品质优良、绿色、无污染,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山西、上海、黑龙江等地,特别是‘萨力巴’、‘萨美果’等蔬菜水果商标注册成功以后,销量增加40%,利润也增加10%。”王春永算账说:“我种植100亩樱桃,亩产樱桃450斤,采摘期马上结束了,平均价格每市斤35元,可实现销售157万元”。
棚区种植户向游客介绍“萨美果”品牌樱桃(摄影:孙宏波)
萨力巴乡以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产业培育集中、空间布局集聚、要素投入集约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包括设施农业、谷子种植、肉牛养殖三个主导产业。萨力巴乡设施农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万亩,建设标准化日光温室2407栋、高标准观光温室1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蔬菜分拣中心6000平方米。种植蔬菜主要有西红柿、彩椒、黄瓜、豆角、白菜,水果有香瓜、樱桃、火龙果、桑葚、桃、苹果、梨,年蔬菜产果品产量达到7500万公斤,年产值2.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1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元。
设施农业园区部分鸟瞰图(摄影:孙宏波)
2020年,萨力巴乡被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建设强镇”。在做强设施农业的同时,萨力巴乡累计投入资金6300万元,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8.6万亩,种植谷子5万亩,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核心区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研学、电商、度假、康养等乡村发展新业态。
做好基层治理 拓展“暖色服务”
在萨力巴村民杨喜学的意识里,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比110管的还要多,只要有困难,就是打一个电话的事。今年3月份,自己家林地和地邻家因边界问题起了争议,杨喜学向矛盾调解中心打了一个求助电话,三天时间争议问题解决了,用杨喜学的话说:“我就去了一趟就解决了,我没想到这么快,这才是真正的服务群众啊”。杨喜学不知道的是,矛盾调解中在接到求助电话以后立刻派出矛盾调解小组开展权属核定、争议排查、制定解决方案等工作并限时三天完成。
乡党委副书记孙宝东说:“萨力巴乡是全旗首家挂牌成立的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自2021年11月成立以来,全面整合了乡纪检、司法所、法庭、派出所、综治、村级评议委员会等调解资源,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全方位联动的调解机制,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趟’为目标,确保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网式跟踪、一揽子处理、限时办结,真正自运行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萨力巴乡萨力巴村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挂牌运行(摄影:王凤虎)
在做好调处工作的同时,矛调中心主动将工作前移,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大走访”和充分运用党员设岗定责、村级评议委员会、乡贤、网格员等建立的社情民意网络,梳理矛盾纠纷45起,收集本区域难题隐患和群众建议39项,逐项制定解决措施,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真正达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实现乡村治理新气象。
迈向共同富裕 勾画“彩色蓝图”
李忠付原来是萨力巴村大石棚组的贫困户且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现在每年稳定收入6万元以上,逢人就宣传大石棚土地托管:“不论你人在哪里,不管你有没有劳动能力,只要你在大石棚有耕地,只要你选择加入土地托管,就等着分钱就行了,啥都不用你操心。”李忠付说的土地托管是大石棚村民自发形成:组织全组农户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统一机械化春耕秋收,统一打药除草,粮食统一销售全链条统一式管理,农户按亩分摊费用。
大石棚土地托管春播(摄影:王凤虎)
说起大石棚村民组的土地托管,党员组长王克俭最有发言权:“大石棚村民组共有农户37户190口人,耕地面积1700亩。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口占三分之二,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耕地没人种,一亩地50元钱都承包不出去”,为了改变土地“撂荒”现状,逼着党员、村民想办法往一起凑合,于是就有了大石棚土地托管方式。王克俭给我们算了两笔账,一种是成本账:按种植一亩玉米计算,“大石棚”土地托管统一购买的农资,机械化春耕、浇地、打药、秋收的费用比农户自己购买及雇工便宜100元;一种是收入账:统一销售比农户零散销售粮食每市斤增加1分钱,与土地承包比较每亩至少多收益500元,还可节约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
眼下,萨力巴乡其他村组及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在积极发展“大石棚”的土地托管方式,已实现全程土地托管 1700 亩,每户年均收益8万元。让良田实现统一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节省了种植成本;解放了生产力,让农民当起“甩手掌柜”,让没有劳动力人群实现同等收益。这就是大石棚土地托管的好处,这就是李忠付稳定收入的底气,这就是像宫德忠一样居家外出打工还能有农业经营收入的妙处,这也是萨力巴乡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蓝图。
蔡文利 杨晓天
敖汉旗萨力巴乡
202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