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付是敖汉旗萨力巴乡萨力巴村大石棚组的脱贫户,也是远近闻名“不差钱”的人。“不差钱”的由来是这样一段故事:李忠付到萨力巴集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老板知道他是贫困户,特意便宜一些,他不愿意了,说了一句:“我现在不差钱”。李忠付没有发展任何产业,只有60亩耕地,是什么办法让他不差钱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大石棚村民组,正是春耕时节,看不到漫山遍野的机车作业,更像是一个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村庄,他们不种田了吗?
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田要种,还要比原来种的更好,产量更高,收益更高了!”党员组长王克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原来大石棚村民组自发形成一种土地托管方式,为农户提供从农资采购、春耕、除草、喷药、秋收、农产品销售等全链条统一式管理,这种农业经营方式,让良田实现统一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节省了种植成本,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增产增效的“双增”,让农民“穿着皮鞋”种田,当起“甩手掌柜”。
大石棚村民组统一春播(摄影:王凤虎)
王克俭边说边领着我们来到播种现场,十台拖拉机正在播种玉米,平均3个人服务一台拖拉机。王克俭说:“我们村就剩这40几口年轻劳动力了,这些人就是土地托管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家都有不同的机械,差不多管理全组1700亩土地,只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才会从外面雇工或者机械”。
村头会议商量春耕事宜(摄影:王凤虎)
说起“大石棚”土地托管方式,王克俭笑着说,原本是一个无奈之举,现在看却成了好事。大石棚村民组共有农户37户190口人,耕地面积1700亩。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口占三分之二,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耕地没人种,一亩地50元钱都承包不出去。后来乡里村里给积极争取项目,平整了土地,安装了膜下滴灌,但是种地的这茬人也越来越老了,逼着大家想办法往一起凑合,于是就有了“大石棚”土地托管方式,党员组长牵头,党员户积极响应,组织全组农户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统一机械化春耕秋收,统一打药除草,粮食统一销售,农户按亩分摊费用,没有额外开支,坐在家里等着收钱,比土地承包收益多了近5倍,更重要的是土地不再撂荒了。
大石棚村民组统一选购农资产品 (摄影:王凤虎)
怎么算账都划算
宫德忠举家外出打工多年,家里的40亩耕地只能承包出去,每年收取承包费8000元,知道家里有了土地托管方式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自己不回来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托管来管理自己的耕地。一年下来,宫德忠种植的40亩玉米除去各项费用,净剩4万多元。宫德忠高兴的说:“这钱就跟白得的一样,加上我打工的收入,日子越来越红火”。
与宫德忠不同的张晓东是选择留下来加入土地托管方式打工的人,张晓东有504型拖拉机等农机具,春季播种收入1.2万元,秋季收割收入1.5万元,在农闲时间做点小买卖,年收入15万元。
张晓东的播种机械开足马力 (摄影:王凤虎)
种地成本低、解放劳动力是土地托管两大核心要素。王克俭给我们算了两笔账,一种是成本账:按种植一亩玉米计算,“大石棚”土地托管统一购买的农资,机械化春耕、浇地、打药、秋收的费用比农户自己购买及雇工便宜100元;一种是收入账:统一销售比农户零散销售粮食每市斤增加1分钱,与土地承包比较每亩至少多收益500元,还可节约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农户何乐而不为呢,目前大石棚1700亩土地已全部加入“大石棚”土地托管这个组织。
“不落一人”奔赴共同富裕
“不论你人在哪里,不管你有没有劳动能力,只要你在大石棚有耕地,只要你选择加入土地托管,就等着分钱就行了,啥都不用你操心。”这就是贫困户李忠付不差钱的底气,他的60亩地在土地托管下每年稳定收入6万元。
眼下,萨力巴乡其他村组及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在积极发展“大石棚”的土地托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能力,升级集中采购、集中管理、标准作业、统一服务的能力。而大石棚村民组今春1700亩玉米种植已播种三分之一,下一步正计划向实施订单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蔡文利 杨晓天
敖汉旗萨力巴乡
2022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