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人描写的本是江南四月的农忙场景。而如今,在乡村振兴征程的敖汉旗萨力巴乡农民刚刚走出正月就忙绿起来,他们是:乡村二月闲人少,才了棚菜又下田。山川处处春潮涌动,备耕生产形势喜人。
粟业振兴良种先行
“以前种地,就觉得不管种啥,肥、水越多越好,现在经过市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的讲解,才知道什么土壤用什么肥,什么地形种什么品种。”刚刚参加完种植技术培训的敖汉旗萨力巴乡老牛槽沟村村民拿着免费的谷种高兴地说。
萨力巴乡利用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派驻老牛槽沟村驻村帮扶有利契机,经驻村队员张立峰协调,联系帮扶单位农技人员及内蒙古蒙龙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送良种下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暨老牛槽沟村种植技术培训活动。
近年来,萨力巴乡多次组织科学种植技术培训和引进优良品种,同时在老牛槽沟等村先后推进高标准水平梯田建设4.5万亩,打造万亩高标准谷子种植示范区3处,为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萨力巴乡作为敖汉旗唯一达到坡改梯项目全覆盖即“梯田乡”标准的乡镇,已累计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面积8万余亩,该项目实施后,改变了以往全靠蓄力耕作的局面,全部实现机械作业,节省了劳力和强度。2021年,围绕三十二连山生态精品工程、老牛槽沟和城子山村高标准水平梯田项目,打造万亩谷子种植示范区3个,全乡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1/2,每亩增产谷子200公斤,亩增收800元左右。
围绕万亩谷子种植,萨力巴乡在深耕细作上下功夫,走“质量追溯+古法种植+产业化联合体”有机旱作谷子种植模式,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现了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推进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萨力巴”特色谷子品牌。
“大石棚”模式让农民抱团增收
备耕时节的萨力巴乡萨力巴村大石棚村民组,却看不到全村人购买农资的景象。带着疑问上前细问,村民组长王克俭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施行土地托管模式,集中采购、集成管理,种地轻松了,收益更好了。”
大石棚村民组共有农户37户190人,耕地面积1700亩。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口占一半,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耕地一亩地50元钱都承包不出去。后来村里积极争取项目,平整了土地,安装了膜下滴灌,“大石棚”土地托管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由村民组长牵头,组织全组农户统一选种、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生产、统一市场销售,农户按亩分摊费用,没有额外开支,收益比土地承包增加了不止两倍。
种地成本低、解放劳动力是土地托管的两大显著优势。眼下,大石棚村民组在政府的推动下,正在积极申请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大石棚”土地托管模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能力,提升集中采购、集成管理、标准作业、统一服务的水平,朝着实施订单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的生活更富裕。
设施农业四季忙收获
“我种了10亩白菜大棚,从种到收就3个月的时间,现在已大量上市,主要发往吉林省长春市,平均亩产近1万斤,每斤价格2元,每亩地纯收入1.7万元左右,保守地说,今年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新年开新局,丰收已成定局!”萨力巴乡的设施农业园区三期种植大户霍立纲高兴地说。
随着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部分种植户开始研究着产业转型。在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王春永的大棚内,优质的春雪桃、黄桃,还有被誉为“植物熊猫”的金花葵,这些都是萨力巴设施农业产业园的“稀罕景”。目前,正是樱桃上市期,王春永介绍说:“我种植了100亩樱桃,亩产樱桃450斤,目前正是采摘期,现在价格每斤50元,可实现销售225万元!”
近年来,敖汉旗以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产业培育集中、空间布局集聚、要素投入集约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三个主导产业。其中,萨力巴乡就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典型。目前,全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万余亩,温室大棚数量2407栋,组建专业农民合作社8家,发展种植大户75户,建设高标准观光温室1万平方米,配套蔬菜分拣中心6000平方米,年蔬菜产量达到7500万公斤,年产值2.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1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元。敖汉旗萨力巴乡设施农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为农户发展产业树立了信心。
蔡文利 王凤虎 杨晓天
敖汉旗萨力巴乡
2022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