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动态

绿水青山赤子情

2025/8/20 8:43:53 次浏览

    ——记内蒙古敖汉旗水利局水保站原站长、高级工程师刘富

    8月15日是中国生态日。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载春华秋实,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天穹更蓝、山川更绿、江河更清。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总书记对生态保护的“两山”理念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田。

 20年前,时任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的刘富,宵衣旰食、栉风沐雨奔波在敖汉的山川进行生态建设,带领水保站一班人胼手胝足为山川披绿,将河水滤清,为敖汉旗建设成为名扬国内外的生态建设一面旗帜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典型代表。

   

    一、刘富学成返乡,他将自己的生态建设起点定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偏远贫瘠山村,开启了不懈的跋涉实践
    1979年,刘富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敖汉旗,分配到旗水利局水保站工作。
    当时,敖汉旗委、旗政府带领全旗人民开始以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探索实践,刘富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火热的生态建设中。
    刘富出生的四德堂乡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乡,幼小童年就从父辈的生产活动明白了一个道理:靠山吃山,吃山必须治山;靠水吃水,吃水必须治水。刘富尽快熟悉旗情,请教老同志,查阅资料,让他看到并了解了敖汉旗生态变迁。早在400年以前,敖汉就水草肥美,风景宜人。据《明史》记载,敖汉曾是个“沙柳浩瀚,行条遍野,鹿鸣呦呦,黑林生风”的好地方。后来,中原农人大批流入敖汉,森林逐渐减少,人口剧增,掠夺垦荒,造成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时至90年代初期,全旗有500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
    资料记载,敖汉旗中南部山区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5公里以上。全旗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水蚀面积占去三分之二还多。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最高达1.5万吨以上,年流失土壤2000多吨。据估算,每年要流失有机质20多万吨,流失的养分远远超过当年施入肥料中有机质的总量。这无疑是敖汉土地资源一场恐怖的大失血。秋冬之时,万木萧萧,一派肃杀可怕的景象。
    面对这种恶劣生态窘境,刘富主动请战,1979年10月,他带领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来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原大甸子乡吴家窝铺村进行小流域治理。这可是个典型的流淌着祖宗血脉的流域。吴家窝铺村位于敖汉旗东南部,属燕山余脉努鲁尔虎山东段北麓,是教来河水系上游的一个小支流域,总土地面积27000亩。这里山峦起伏交错,沟壑纵横。大一点的有名的山头有18座,如毛代山、架子山、炮台山、小团山、北山、南山等,还有十数无名的小山头。有名的大沟有几十条,像蒜沟子、火山洼、西沟、北沟、半截子沟等等,无名的鸡爪子沟难以计数。刘富他们几位技术人员几天调查的数字显示,有一级支沟43条,二级支沟134条。看着荒凉的山沟,刘富下决心,不把吴家窝铺治理好,就不离开这里。
    刘富在昏暗又黑烟腾腾的煤油灯下,和几位技术人员画出草图,一看啊!只见这里的沟系就像四枝枝叉繁生的树杈落在这方圆百十里的流域内,大枝上长着小枝,小枝上长着毛枝,而那些山头,都错落地坐在这大枝、小枝、毛枝中间。而这山、这沟都光秃秃的,无怪乎天降二指雨大沟小沟便都流出黄泥汤。
    刘富明白了,这么恶劣的生态条件,人们只能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全村8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830多口人,186户,都沿沟岸而住。山上无树无草,地薄水冲不打粮。人们没吃、没烧。吃的是国家给人的救济粮。无柴烧,男人们上山耪草根,搂草叶。女人们扫草末。七八岁的小孩光着腚捡羊粪蛋。有一户年午夜煮饺子,将要开锅时,没柴了,只好把锅盖踹巴踹巴,填入灶堂。人们生活难以维持,有十几户人家的40多口人不得不含泪闯关东。
    刘富记下了当时人们编的顺口溜:“山上和沟里无林无草一样黄,田里和场院一样光,村西村东一样穷,炕头炕稍一样凉。”看着这荒凉的山沟和那些衣不遮体的乡亲们,刘富的泪水流进心里,浸出的是要帮助这里的群众彻底改变山川面貌的决心。
    这里能栽树造林吗?刘富在踏查时发现,山上虽没有树,还可见百里香、大针茅、羊草、隐子草、蒿子等植物。沟头还可见星星点点的山榆、毛榛柴,这里人管这些叫“蹲山猴”。
    使刘富和技术员们眼睛一亮的是,在三岔口沟里阴坡山洼里竟然长着一棵高大的像子树,有四五搂粗了。老人们说,这棵树是自然留下来的,有百年以上了,只是因为有些神秘色彩,才没被人们砍伐。
    刘富为之一振,这就是百多年前这里的原始次生林的见证啊。经过踏察、规划,刘富他们拿出了一个彻底整治这里山河的宏伟规划,水保工程措施与植树种草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相结合、农田治理与荒山治理相结合、治山和治沟田相结合、长远和近期效益相结合。刘富的研究课题《吴家窝铺农业生态基础建设应用技术研究》也确立了。
    他们住的是老乡的土屋,外屋还趴着一头要下崽的母猪,吃的是玉米棒子面,就是这个主粮食,很多人家都不够吃。村民一年四季啃咸菜嘎达就饭,春天来了,自己上山挖点苦菜,就是这里最好的蔬菜了。刘富他们白天干外业,晚上做内业。那真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油灯昏昏,蚊虫叮咬。
    刘富带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苦干实干。夏去秋来,一排排的水保工程建成,冬去春来水土得到涵养,秃山披上了绿装,山村有了生机;又是一个四季轮转,条条大沟建了谷坊,斗转星移,七易寒暑,他们的治理换来了一个绿树成阴、山清水秀的新吴家窝铺。到1986年,吴家窝铺人工造林面积达1200亩,是治理前的70倍;人工种草面积达280亩;大小家畜比治理前翻了两番,达到1.76万头只,粮食产量也翻了一番多,昔日“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箩煮一锅”的童山僻壤,变成了今天的米粮仓。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环境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旗扶贫办为村里通上了电,电话也拉上了,大队又盖了新房,通过小流域治理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任赤峰市副市长的李双临在生态建设报告文学集《瀚海奇葩》一书中评价吴家窝铺小流域综合治理说:“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批准,由敖汉旗水保站实施的农业生态基础建设研究试点。我怀着浓厚的兴趣把吴家窝铺看了个遍,确实好,别具一格,独有特点,最突出的是科技含量大。”李副市长说的“别具一格,独有特点”当然是指整个工程。
    但这里山林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交林多。站在山顶可以看到,那一坡一坡浓绿与淡绿、灰绿交相辉映的混交林,像一块块巨型的厚厚的绿毯覆盖在一面面山坡上。
    据敖汉旗水利局相关资料记载,敖汉旗早期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的几个老典型中,这里的混交林是最多的,有松树与沙棘混交、松树与柠条混交、松树与山杏混交、杨树与柠条混交、松树、沙棘、柠条三种林混交等等。各种混交林都显示出特有的效益。
    吴家窝铺人不会忘记,和他们同甘共苦,奋战荒山的旗水保站的工程技术人员。曾任村委会主任的韩国义说起到这里来治理的水保站人,记忆犹新:刘富、耿友、辛跃军、邵振华、陈小玲,勾占荣,那时候每年春夏秋三次会战。
    就说交通吧,吴家窝铺不通班车,刘富他们从旗里到这里来,或出山回趟旗里,都不容易。那时候,水利局只有一台吉普车,刘富他们往返是坐班车在大甸子乡政府下班车,再走15公里山路才到村。那是什么路啊,要走河滩,过沟坎,翻梁爬坡。春天风沙弥漫,就在墙根猫一会。冬季,脚冻得象猫咬的似的。一次,夏季会战时,刘富和曲洪章到这里来,从乡政府往村里走,半路遇上了雨,在沟坎下避雨,雨停了,天就黑了,继续走,迷了山,遇上了野兽,点了一堆火,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到村。
    吴家窝铺山里人对刘富等几位水保技术人员有纯真的情感,村党支部赵书记看到他们生活太艰苦了,觉得对不住他们,把自己家的老母鸡杀了,连骨带肉剁成馅,给他们包饺子改善了一顿。
    2002年10月,赤峰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大会,市委书记罗啸天在总结时深情说道,“生态建设就要和敖汉旗刘富是的,十年如一日,抓出个吴家窝铺。”
    刘富深深的爱上了吴家窝铺,时至今天,他经常沿着山间作业路登上吴家窝铺大山,俯瞰这片山川:“这条山间作业路,就是当年治山时修建的,它沿山脊而走,连着十几个山头,有30多公里长,顺这条路走一圈,得三四个钟头呢!这条路,敖汉很多干部都走多少遍了!”刘富说。站在这座山顶举目四望,大甸子乡吴家窝铺村全流域的山山岭岭便尽在眼底了。那场景正是王安石‌笔下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
    二、六道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刘富带领敖汉旗水保站写在大地的一篇杰作,用汗水谱著了著名的六道岭光荣传统
    首战告捷。刘富发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敖汉生态建设光荣传统,与时俱进,呕心沥血,继续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上拼搏前进,积极争取项目,开创水保治理新局面。
    1990年,刘富被任命为敖汉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水保站党支部书记。此时的敖汉,生态建设如火如荼,敖汉旗委、政府作出了7年基本实现绿化的规划,大规模的小流域治理会战开始了。刘富确定了几个重点流域,六道岭、三十二连山、大五家、盖子山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同时展开。
    刘富大展抱负,1993年,带领旗水保站的工程技术人员又来到了山高坡陡的王家营子乡六道岭村,进村后的所见所闻使他们震惊。他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这个村的一位青年给赤峰市市长写信,信中说六道岭村“光山秃岭干河套,家家户户没柴烧。河床年年长,百姓已被逼上生存的绝路!”听了这令人心碎的故事,刘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更大了。
    每个村都有故事,都是那样的揪心,痛心。六道岭小流域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属大凌河流域,系国家二期二阶段重点治理区,治理前长期受水土流失危害,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低,侵蚀模数高达1.2万吨/平方公里.年,辖区6个村民组、912口人的生活水平较低。
    刘富带领大家立即投入治理工作,他们早出晚归搞规划,顶风冒雨定点测量,规划一块,治理一块,六道岭村水土保持工程逐步规范化,治满了大小山头,建成了闻名旗内外的第一经济沟,迈出了由贫变富的坚定步伐。
    建成第一条经济沟后,他们又设计第二、第三条经济沟,刘富带领水保站工程技术人员战在山上,吃住在村,雨雪交加,栉风沐雨。村民出动驴车、机车平地、筑埂,投入了大量的劳力,亩动土方量较大,达到260立方米,实行台田、条田、机电井、沟道、作业路、防护林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高标准经济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做出了样板。
    刘富和六道岭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汗洒山川,依靠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完成了三条生态经济沟计1.63万亩的治理任务。其中,结合挖水平沟营造山杏林5500亩,油松3500亩,沙棘400亩,通过修果树台田栽植果树300亩,大扁杏50亩,同时在沟道内栽植树苗2000株。为实现“以中远期效益为目标,突出近期经济效益”的生态经济沟指导思想,在造林地内通过复垦套种农经作物2300亩,使万亩不毛之地产出效益达3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60元。
    1998年秋,刘富参加王家营子乡党委、政府讨论提出,六道岭村“认识上要有大战略,政策上要有大举措,治理上要有大规模,进程上要有高速度,质量上要有标准,产出上要有高效益”的生态建设指导思想,集中全乡人力会战建设梯田。全乡提出“关上场院门,找回打工人,大干三十天,实现梯田村”的口号。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从10月6日到11月12日,历时37天,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3500亩,超额完成旗下达任务,修4米宽的作业路5440延长米,挖路林坑及水平沟12500个,整个工程共投入劳动积累工11.1万个,出动拖拉机335台班,动用土石方59万方,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坚持国家标准,真正实现了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会战工地,红旗从山上插到山下。大会战“山门”上写的横幅标语是“学延安,赶庄浪,大干30天,实现梯田村”;写的纵幅标语是“发扬治山精神,大搞梯田建设”,气势磅礴。
    刘富在六道岭村一干就是八年时间,挖遍30座山头,治严18条大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20亩,八年时间,他走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总行程近1.5万公里,设计了140条水平沟、近万道谷坊,为六道岭村引种了适宜的树种黑松、山杏、沙棘、紫花苜蓿、还有枸杞、大枣等树种。

    六道岭小流域的荒山、荒坡治理完毕,水平梯田建设占总坡耕地面积的91.7%,在全旗率先实现了“梯田示范村”。锤炼出了“不干不行,山硬石硬也敢碰;干就干好,不让子孙骂祖宗;不骄不躁,老牛拉车一股劲;行动一致,心中装着六道岭”的六道岭生态建设光荣传统。1995年5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为六道岭小流域树碑立传,水利厅厅长云峰亲自撰写了碑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村。

    

    六道岭变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地下水位上升了3米,河床下降了1米,土地一天天肥了起来,亩产由1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治理前的不毛之地,如今创效益50多万元,为山区综合治理、生态建设树立了又一个典范。
    六道岭村出了名,从此频频见诸报端,2011年7月29日,赤峰日报一篇文章《六道岭村万亩山杏喜获丰收》,道出了小流域建设成果:七月是敖汉旗贝子府镇六道岭村的“小金秋”,近万亩人工山杏林喜获丰收,为农民带来丰硕的收益。
    走进小山村,农户庭院中堆满了金灿灿的山杏果,男女老少个个笑逐颜开。村退休党支部书记王福林说:“今年,我们这里小气候很好,风调雨顺,山杏获得了大丰收,保守估计,全村可采摘山杏核20万公斤以上,按现在的价格计算,总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
    刘富着力打造生态六道岭,在完成山顶、山坡的治理后,又将治理重点转到了六道岭下游的王家营子河道,他带着水保站的几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这里进行了规划、设计,采用大犁开沟,栽植杨树20万株、沙棘10万株,形成了西起六道岭、东至宝国吐的50多公里河套林。如今,六道岭村青山苍翠,河谷葱茏,六月打杏,七月采蘑,八月割草,九月收谷,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明代诗人高珩《春日杂咏》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最能展现这里春日远山的墨韵之美。‌‌
    三、刘富带领水保将士南征北战,三十二连山综合治理工程,是他们镌刻在敖汉西部山区的又一篇水保锦绣文章

    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建设秀美山川的批示。敖汉旗认真贯彻批示精神,干群同心,形成共识: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敖汉旗委、旗政府提出“生态立旗”的发展战略,这一年,水利部为了在全国水土保持治理方面树立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样板,把大凌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作为全国重点治理点交给了敖汉旗水保站,当这个信息传来时,刘富就下定决心要创出一个高水准的水保治理点,为敖汉旗争光。

    

    刘富经过深入仔细踏查,选中了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他的想法得到了旗水利局和旗委、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三十二连山流域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黄花甸子村。该流域由三十二个山头相连而成,总面积15628亩,所辖4个村民组,共210户,767口人。刘富在这里也听到了环境恶劣的故事。过去,这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就怕下雨。村民王菊凡现场对刘富说:“我们黄花甸子人一见下雨心就哆嗦,尤其是晚上下雨,哭的心都有!”原来,有一年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他的全部家什,连他老母亲的寿木都给冲走了。
    刘富对流域进行了全面规划,组织旗水利局10名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测量、设计、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刘富合理地设计出了垒穴、鱼鳞坑、水平沟、条田、台田、梯田、牧场水平沟等工程类型。
    有了好的蓝图,重要的是更好的付诸实施。萨力巴乡组织12个行政村7000多人进行联村会战,第一年一举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800亩,修水平梯田220 亩,建防护林带5条,挖路边坑4000个,还有迂回盘旋19公里的山间作业路,建成了山、水、田、林、路、沟综合配套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工程,把敖汉旗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那年十月下旬的天气,雨雪交加,风狂沙舞,十分寒冷,会战场面异常酷烈。刘富真的是拼了,整天顶风冒雪奔波在会战工地忙碌技术指导。为了鼓舞士气,刘富带领10多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20多天没进家门。刘富的率先垂范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村民们感动地说:“水保站长都这样辛苦,我们更得好好干了!”
    接下来几年的施工,刘富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一举完成治理面积5550亩,挖水平沟1500亩,鱼鳞坑500亩,果树台田200亩,投劳务积累工近1万个,共动土石方5.2万立米。
    治理完毕山,全乡12个村7500余人集中会战修水平梯田,经过近两年的奋战,完成335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布设农田防护林带5条,修田间作业路4公里,投劳务积累工8.6万个,动土方34.65万立米,工程质量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截至1997年末,累计治理面积12850亩,治理程度达到82.2%。回首三十二连山,密密麻麻地挖满了错落有致的水保工程。
    刘富指导上生物措施,完成营造路边林1200株,农田防护林17000株,山杏50000株及油松、落叶松、沙棘、大枣等树种76000株,总计完成造林面积2550亩,同时在12万延长米梯田埂的埂脚栽条桑 15万株。围绕梯田打配套机电井4眼,建水窖20座,在节水灌溉上下功夫,铺设主管道长680米,搞移动式滴灌,铺设滴灌管道长920米,其中支管道2条长120米,毛管20条长800米,4个小时灌溉3.25亩地,每亩用水6立方米。打机电井、修建水窖、蓄水池,搞节水农业,通过滴灌、坐水点种,使3000亩水平梯田全部变成节水型灌溉、半灌溉式农田。
    2000年12月14日,三十二连山小流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三十二连山流域已成为敖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三十二连山名扬国内外。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春华同志先后来到这里,看巧夺天工的治理工程,盛赞敖汉人民的伟大创造。宋平同志说:“这真是个奇迹,应该很好地树立这个典型,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来此地游玩的都说,这里是“绿水青山映碧空,满园花色醉人红。”
    四、一个个闪光的水保典型工程引起了国家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对敖汉旗的做法、经验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载入共和国水利建设史册

    那时候的敖汉旗,一年春、夏、秋三次生态建设大会战,各乡镇争着抢着找刘富。生态建设采取推磨转圈、轮流治理、联村联乡会战等措施,刘富也是推磨转圈、轮流指导治理,既要抓点儿,又要跑面,旗委、政府指到哪里,刘富干到哪里,精品工程就出现在哪里。刘富指导王家营子、大甸子、敖音勿苏、宝国吐东南四乡生态建设大会战,东南四乡对生态建设认识比较高,在生态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上胸中有数,干劲足,决心大,四个乡比着干,争第一,创精品,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逐鹿大东南”。

    

    刘富在敖汉旗中部的原牛古吐乡大五家村建设的小流域治理工程,成为塞北黄土丘陵区草灌结合的综合治理典型。完成水土保持林29990亩,屏障般的沙棘林以其庞大的根系群固住了一度猖狂的荒漠,这个高级饮品植物在这贫瘠的山区开花结果。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26.5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140.7公斤,全村总产粮食达118.9万公斤,比1980年提高了3.3倍。
    2019年12月25日,“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第一批3947个乡村,敖汉旗金厂沟梁镇刘杖子村榜上有名。这也是刘富主持指导的全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村。
    刘富加强水保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建成了玛尼罕仓粮窖水保多种经营基地,培育出优质苗木200万株,其中引进培育大果无刺沙棘10万株,有力的支援了全旗生态建设,为全体水保职工增加了后劲。
    刘富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认识到,搞好水土保持必须科学治理,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有技术、能战斗的水保队伍。水保站工程技术人员15人,高级职称6人,水保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人。在工作中,积极建设学习型队伍,先后自办各种培训班30次,使站内和乡镇水保技术人员得到经常的知识更新,提高建设秀美山川的本领。正是由于苦干、实干,创建了吴家窝铺、六道岭、三十二连山、刘杖子、黑风岭、盖子山等一系列生态建设精品小流域工程。
    山为骨,水为魂;骨强健,魂灵秀,方谓健康肌体。水是生命之源,孕育民族文化,承载浓浓乡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敖汉的山川,沟沟流溪水,山山淌清泉,夜幕下“明月松间洒,清泉石上流”,水保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凸显。全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万亩,绿化治理率达到62.5%,梯田面积达到60万亩,治理沟道百余条,治理面积达到15万亩。经测算,全旗水土保持工程年纯增经济效益3.2亿元,年蓄水达到1.3亿立方米,年保土量超过173万吨。目前,全旗梯田保存面积120万亩,基本全部种植谷子。全旗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增产谷子150多公斤,“坡改梯”有效扩大了谷子播种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世界小米起源地的“谷乡”敖汉小米产业增添实力。敖汉旗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光荣称号,敖汉旗水土保持站也连续多年荣获国家、自治区、赤峰市及敖汉旗生态建设先进集体。2002年6月4日敖汉旗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大奖,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1995年,刘富晋升正高级工程师,内蒙高评委对刘富晋升正高这样评价说:虽然县级不设正高级职称,但是刘富参加工作就搞生态建设,近40年始终如一坚持,软硬件都够条件。
    2016年,刘富在水保岗位光荣退休。屈指算来他在生态建设岗位呕心沥血奋战38年,他以水保实践的累累硕果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笔者多年在生态建设一线采访报道,深为水保人精神感动,赋诗一首:
    七律·水保人
    脚踏青山头顶云,书写水保锦绣文。
    青川面貌年年变,碧野容颜日日新。
    沟谷岭巅都染绿,田边水畔俱生金。
    生态敖汉千般好,举杯先敬这班人。
    绿水青山踏歌行。刘富退休后,水保的脚步没有停止,被敖汉干部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党课,讲敖汉旗生态建设史,说道感人处,台上台下都是热泪盈眶。考察指导敖汉旗水士持保持典型小流域点,为敖汉旗生态建设档案提供了可靠资料,为敖汉旗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出谋划策,均是点睛之笔。
    “这里是我们深爱的故土乡村,所有的只争朝夕,都为了这里的日新月异,全新的希望在这里,才华的舞台在这里,乡愁的味道在这里,绿水青山的画卷在这里,使命的力量在这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生态要先行!”如今,刘富每每登上昔日的生态建设战场就铿锵有力的这样说道。

    刘富为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给予他实至名归的荣誉:1989年主持《敖汉旗水土保持规划》荣获赤峰市科技三等奖,1990年“牛古吐大五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三等奖,1991年敖汉旗水保模式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1992年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水利部松辽委《赤峰水平梯田工程效益调查研究》论文一等奖,1994年获松辽委水土保持执法“先进个人”、赤峰市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二等奖,1995年获生态经济沟建设科技推广农牧业丰收二等奖,2002年获赤峰市人民政府 “生态建设标兵”,2004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先进个人”。1991年敖汉旗水保模式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1992年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刘杖子小流域获内蒙科委三等奖;1993年获水利部松辽委赤峰水平梯田奖励,1993年获水利部松辽委《赤峰市水平梯田工程效益调查研究论文一等奖》,1994年获得松辽委水土保持执法先进个人、赤峰市生态经济沟建设二等奖,1995年水利部执法先进个人,1995年获赤峰市生态经济沟建设科技推广农牧业丰收二等奖;1990年1992年刘富被敖汉旗人民政府授予记大功奖,1991年荣获敖汉旗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荣获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敖汉旗人民政府授予记大功奖。1994年荣获敖汉旗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先进个人,在200年至2001年度敖汉旗精神文明建设十佳评选活动中被敖汉旗委、旗政府命名十佳科教工作者。2002年获赤峰市人民政府生态建设标兵,2004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先进个人。

    

    像把真情倾尽全力献给家人,像把爱情毫无保留献给妻子,像把友情一览无余献给朋友,刘富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韶华全部献给了敖汉旗的水保事业,居功至伟。
    作者:杨晓天
    2025年8月15日

栏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