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四家子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南部,从地图上看,如果把敖汉旗地形比作一角子猪肉,四家子镇则是猪肘子部分。这里地处燕山余脉努鲁儿虎山北麓、大凌河上游,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夏季最高气温三十七、八度,冬季最寒天气零下三十五度。
严冬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我的记忆里,冬季也有许多欢乐。刚上小学,冬天学会打冰出溜一一就是利用助跑的惯性在冰面上滑动一段距离的运动。那时候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老师就带领大家在操场上泼水,形成长长的冰冻跑道,一到课间休息,鼓励学生们打冰出溜,以锻炼身体提高御寒能力。打冰出溜虽是比较简单的原始运动,但是真正动起来也需要掌握一定要领,首先要想滑得远必须要有足够的助跑,其次滑上去后要靠腰肢掌控局面,还要辅之以双臂保持身体平衡,初学时两腿要前后叉开,保持在行进中站稳,同时上体要向前倾,防止向后仰摔到头部。随着滑令的不断增多,掌控身体的能力不断拓展,滑冰场上出现了许多新花样:比如有双腿并拢立正前行的敬礼式、滑行后蹲下又站立的起伏式、运行中一腿抬起单足前行的金鸡独立式等等。当然在玩耍过程中也不断有小事故发生:诸如向后跌倒的“仰趴叉”、向前摔倒的“狗吃屎”以及一不小心“坐腚蹲”等等,每逢这时都会引起哄堂大笑,“肇事者”也会一骨碌爬起来做个鬼脸,乐此不疲地继续战斗。女生们往往充当观众角色,常常对打出溜的男生评头品足、窃窃私语,每逢这时,男生们就滑得更卖力气。也有胆大的女生趁男生不在时来小试牛刀,往往是蹑手蹑脚、嘻嘻哈哈。
时间一久,许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学校的滑冰场了,而是在放学后相约到河套玩耍。冬天的河套延水后形成长长的冰面,绵延曲折、婉若白色飘带,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分外耀眼。来这里玩耍的,有的打冰出溜,有的抽冰尜(类似陀螺),有的坐自制的冰车挥动双臂戮力前划。有一次我为了减少与冰面的摩擦力,特意穿了双硬皮底的鞋子打冰出溜,结果一不小心失去平衡,摔了个后仰趴叉,只觉大脑轰的一下,瞬间失去知觉,稍顷,伙伴们见我苏醒过来,才又嘻嘻哈哈玩耍去了。
一天正当我们玩的高兴时,冰面一个人飞驰而来,定睛一看是我们体育老师,他脚穿一双冰刀鞋、身着紧身防寒衣、头戴运动松紧帽,威武帅气。我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试试穿冰刀鞋,老师毫不吝啬地脱下来让我穿,并嘱咐我把棉帽放下防止磕了头。我穿上冰刀鞋在别人搀扶下踉踉跄跄走了几步,没等滑成就摔倒在地把左脚崴了。这也是我日后再也没穿冰鞋练滑冰的原因,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
转眼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我被安排在青年创业队。那年冬天当地领导提出″砸猫冬盖子”,三九天战天斗地,工地就在老虎山河滩,项目是修拦水坝,准备向高处提水灌溉。记得我当时穿着白茬羊皮袄,戴着狗皮帽子,脚踏大头鞋,手戴棉手套,冒着零下三十多度低温在工地战斗。河滩没有遮挡,白毛旋风吹到脸上象猫抓一样,我们挥动沉重的尖镐凿着冰封的沙石,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几镐下去才出现一个小坑,有经验的刨家连续刨向小坑,利用多次的震动效应,慢慢啃下冰冻的沙块,对初学乍练的人来说,每刨一下都不是同一个落点,直震得双手疼痛、两臂酸麻。这样的劳作虽然见不到明显成效,却体现了领导们要的精神。工间休息,多数人躲在避风处抽老汉烟,这时候民兵连长就会拎着步枪过来,要求基干民兵练习射击瞄准,趴在冰冷的河床上,端枪迎风练习瞄准,两眼直流泪水,睫毛和胡茬上结满了白霜,冬练三九赢得了成果,我在随后的实弹射击中取得优秀成绩。不久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可惜的是进到了拿水枪的消防部队。
入伍第一关就是新兵集训,每天新训运动量远远超出常人负荷,就算我这个中学时的体育骨干又经过劳动锻炼的,也感到身体透支。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周边冬季奇寒,白天新兵在操场上汗水浸透棉衣,冷凤一吹绝大多数人下体得了湿诊,走路都很难受,夜间还隔三差五的紧急集合,新兵在无灯光状态下着装、打背包,跑步几公里下来,许多人瘫在大铺上。我由于平日身体素质较好,每次紧急集合都是名列前矛,跑步中还负责收容散兵游勇和丢落的衣服物件等。
新训结束后,投入到执勤备战中,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冬季夜间出火场回来,湿了的帆布作业服冻的脱不下来,战友们互相帮衬着脱掉后,立即把仅有的一套棉衣和作业服送到车库暖气片上烘烤,以备再次出警。
多年后我在北京任总队长期间,严冬的一天在京北的八达岭公路,发生了一起运送乙炔石卡车与大客车相撞起火事故,事关多名顾客安危,我和指战员们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救人之后,开始运沙灭乙炔火灾。北京并非高寒地区,但因肇事地点正处风口,凛冽的寒风冻得指战员们瑟瑟发抖,这时有基层同志建议我到车内取暖休息,我说我是寒区里过来的,这点小冷没关系。扑灭火灾后,我看到停在周边闲置不用的消防车,就对后勤部门说,消防车在冬天寒冷状态下长期不出水,得防止出水口冻死放不出水来。后勤的同志立刻会同修配厂技术人员研究了应对办法。说来也巧,事隔不久,西北某地冬季发生火灾后,由于消防车放水阀门冻死,贻误了战机,一时引起很大轰动。
光荫荏苒,一幌我已是奔七的人了,回想以往的数九隆冬,磨炼了自己不畏严寒、不怕艰苦的性格,在成长的道路得以受用。当然,经历过严冬的人也更加珍惜太阳的温暖。
作者:赵子新
作者简介:赵子新,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人,曾任河南、北京、上海消防总队总队长,少将,现退休定居上海。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