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敖汉旗萨力巴乡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为契机,围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创新和丰富“炕头讲堂”形式和内容,推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从“说”到“唱”谱新曲
“将身儿来至在萨力巴,尊一声列位乡亲听从头,这是基层治理示范乡,乡村振兴也显身手......”在萨力巴乡人才培育中心,志愿者刘春雨正在演唱改编的京剧《三家店新唱》,为设施农业种植户宣讲鼓劲。
“这些志愿者不但讲大棚种植的技术,还表演节目,关键是通过他唱戏还能了解全乡近些年取得的发展以及惠民扶持政策,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干劲了,真是宣传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拥有100多个果树大棚的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王春永感慨的说。
为持续深入开展理论宣讲,萨力巴乡在保留“炕头讲堂”原有上门讲理论、送政策、解疑惑的基础上创新“炕头+文艺”宣讲形式,将文艺爱好者吸纳进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专业特长,把一条条党的创新理论填在曲上,将一件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成果殊荣编成故事,通过“唱”“跳”“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拓宽宣讲渠道,增强群众参与热情。
志愿者改编京剧曲目《三家店》演唱党的创新理论
“线下”“线上”传党音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在萨力巴村广播站,党总支副书记辛建正在通过“村村响”向全村宣讲“习近平金句”。
“农闲的时候,志愿者会上门来讲理论政策,忙的时候就用大喇叭讲,每天听听大喇叭不耽误我干农活,我能一边喂牛一边了解政策知识,‘肉牛养殖’补贴政策就是通过‘村村响’了解到的。” 张家营子村肉牛养殖户王双江告诉记者,正是党的惠民政策,使得他家的肉牛养殖规模从十几头发展到现在的二百多头。
“炕头讲堂”坚持理论宣讲多频次、全覆盖,在“线下”入户宣讲的基础上,打造“线上讲堂”。依托8个村级广播站,设定“习近平金句天天读”“惠农政策大喇叭”两个栏目,每天定时宣讲40分钟,通过“有声”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全覆盖传播到112个村民组,谁有时间谁来听,今天没听到,明天继续讲,真正实现理论宣讲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由“远”及“近”凝共识
“这个叫‘桎子’,是当时用来监测鱼鳞坑是否达标的工具,桎子能顺利放进坑里,这个鱼鳞坑才算合格的,这个是当时用来运输石头的毛驴儿车,大家想一下,当时仅用这样的车,将挖出的石头一车一车拉下山有多么艰难......”在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展馆,志愿者通过播放纪录片、讲解图片、展示工具,向村里的年轻人详细讲述上世纪90年代,萨力巴全乡干部群众治理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的典型事迹。
“以前都是从电视上、课本上了解家乡以外的故事,觉得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先进的事迹。刚才听志愿者讲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我挺震撼,才知道现在的生态景象有多么来之不易,我们爷爷父亲那两代人真的为了萨力巴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以后要更加用心保护好生态环境。”看着面前的工具,村民李凡感慨道。
“炕头讲堂”理论宣讲在宣传全国先进典型、先进案例的同时,充分发掘本土资源优势,提炼总结当地各领域典型事迹做法,讲好“萨力巴”本土故事,以更加直观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凝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共识。
作者:池光琪 杨晓天
2023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