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加快乡村振兴
张启航
敖汉旗萨力巴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建工作引领发展,有效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征程上迈出了喜人一大步。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52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200元。在由中共赤峰市委组织部、赤峰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魅力乡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魅力乡镇”。在2019年4月全旗党建与经济工作会议上受到全旗组织工作先进党组织、全旗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党组织、全旗统战工作先进党组织、全旗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的表彰奖励。萨力巴乡的做法与经验是:
强化核心引领,全面从严治党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抓好融合党建。整合乡机关党支部、6个旗直帮扶单位党组织、6个村级党组织和2个合作社党组织,建立萨力巴乡脱贫攻坚驻村干部联合党总支;依托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与赤峰农牧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党支部和赤峰学院科技与学科规划处党支部成立了设施农业联合党总支部,通过组织相加、机制共建、活动联抓的方式,破解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瓶颈”问题,有效加快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引进山东寿光企业进驻、邀请外出成功发展人才返乡创业,安家胡同村等6个村入股,实现集体经济稳定收入5万元以上,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化解乡村债务465万元,实现了乡村两级零债务。最多的村集体收入达200万元。
融合党建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示范作用,萨力巴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春永带头建设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400亩,为村民年增收2200万元,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城子山村主任、共产党员李殿元带领村民发展蔬菜大棚27栋,每亩蔬菜大棚纯收入达3万元,带动当地劳动力30人稳定就业,每人一天收入100元,每人年纯收入达2.4万元。狠抓“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从优化班子结构入手,吸引2名优秀人才回村任职,调整党支部书记1人,新配备专职党支部副书记8人,“一肩挑”比例达到50%,居全旗首位,位于全市前列。依托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果产业优势,培育产业带头人11名,保证了每个村至少有1名产业带头人。建设巧娘工作室1处,开办贫困妇女巧手技能培训班,直接受益贫困妇女130余名,其中82名贫困妇女与致富带头人完成结对帮扶。
2018年1月,成功承办了由国家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启动示范仪式,受到国家司法部副部长、全国普法办公室主任赵大程等领导的好评。
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脱贫攻坚
争取来敖汉旗委支持萨力巴乡发展项目,谋划2018—2020年各类项目135个,涉及资金4.68亿元。其中,2018年实施重点项目65个,涉及资金1.81亿元。牧原生猪养殖基地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800万元,引进生猪1000头;东大品证和牛养殖基地二期工程完成投资3200万元,栽植绿化苗木1.1万余株,建设标准化养殖棚圈5000平方米和牛运动场地2.5万平方米,存栏和牛300头。
2019年,坚持主动招商,招商储备重点项目2个,涉及资金4.8亿元。其中清洁能源风力发电项目涉及资金4.5亿元,总占地面积70亩,计划安装风力发电机66台,装机容量可达100兆瓦;特色养殖项目涉及资金3000万元,总占地面积100亩,建设有色兔繁育基地、屠宰线、冷冻库等配套设施。
优化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农民。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扩大,在2017年完成设施农业建设1400亩的基础上,2018年,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整合各方面资金3600万元,新发展设施农业1000亩,总面积达到2400亩,年创总产值2200万元,有效改变了过去缺少经验,种植普通瓜菜产量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在农业局的指导下,现在主打辣椒品牌,辣椒进入北京和东北市场,一个大棚年收入达3万元。2019年,再次争取资金1500万元扩大设施农业面积1000亩。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进新品种示范种植,在设施农业基地种植羊肚菌成功,每亩大棚纯收入8万元,效益非常可观。现在设施产业园区已经由原来的97栋温室大棚发展到376栋,计划打造万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农业效益稳步提升,深入贯彻落实敖汉旗委“4662”工程,种植业逐步压缩玉米、高粱种植面积,发展优质谷子种植2万亩,发展杂豆种植2万亩,向日葵、瓜类等经济作物种植2万亩,建设航空育种核心示范区500亩。养殖业推动畜牧产业提档升级,改良肉羊3300只,发展养殖大户30户,全乡牧业年度存栏牲畜11.98万头只,出栏10.4万头只。商贸活力进一步增强,投资150万元,在安家胡同村建设农贸市场1处,农村电商发展至8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交易额186万元。
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大力实施“生态立乡”战略,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7680亩,建设防护林1000亩,重点区域绿化100亩。在乌兰召村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万亩生态景观综合体工程,美化乡村。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完成投资3080万元的1.4万亩坡改梯和1.6万亩节水改造工程,直接受益贫困群众728人。实施安全饮水改造工程9处,受益4600人,全乡农牧民安全饮水更有保障。“以工代赈”项目新打配机电井7眼,安装变压器4台。2019年计划再投资5356万元,改造人饮工程13处,实施坡改梯2.4万亩、节水改造2.7万亩,全面提升土地生产能力。持续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投入建设资金1905万元,建设通村组油路7条、30余公里。2019年道路建设再投资600万元,建设通组路6.5公里,对老牛槽沟村4个自然村实施街巷硬化4公里。
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围绕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使590户1300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乡现有未脱贫人口107户24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4个重点贫困村已于2018年全部出列。通过“点菜式”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发展农牧业主导产业,共投入扶贫资金423.9万元,建设棚圈8520平方米,引进基础母驴275头、基础母羊1013只,惠及贫困户284户677人。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养老保险等保障性工作统筹推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30名贫困群众参加讲学班,增长了致富技能;落实“泛海助学”行动,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人,人均年受益5000元;以“大走访”活动为载体,为农户赠送种养技术书籍5000余册,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吸纳到护林管护队伍和养路护路队伍中,对全乡选聘的16名生态护林员和17名护路养路员进行有效动态监管,使其每个贫困家庭每年分别获得1万元和2600元的工资性收入。
切实关注民生,统筹社会发展
加强教育基础建设,促进教育水平提升。投资800万元完成了萨力巴蒙古族中心小学宿舍、餐厅和浴室改造项目;蒙古族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启动,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充分发挥乡村两级文化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5场次。扎实推进“智慧乡村”步伐,完成网络数字化改造704户,发展户户通36套。
均衡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住房保障工作全力推进,实施危房改造159户,“小黑屋”整治296户。民政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发放低保金535万元、五保供养金36万元,发放临时救助9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5户137人。严格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政策,全乡2018年参合15563人,常住人口参合率达95%,群众医疗支出1797万元,医疗报销1309万元,惠及3616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医疗支出1072万元,医疗保障967万元,综合报销比达到90%,使得675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全乡6942人参保,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98%,新增转移就业173人。
推行“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评选出孝老爱亲、勤劳致富、最美家庭、诚实守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开展不赡养老人专项整治行动,整治不赡养老人户25户,其中教育调解24户;结合乡情村情,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包含脱贫内生动力、环境卫生整治、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的农户责任义务;对全乡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实行“设岗定责”,开创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广泛开展“大走访”活动,对社会矛盾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化解,这项活动经验在全旗推广,2018年10月13日,全旗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依法依纪准确真实反映问题启动仪式在萨力巴乡召开。
萨力巴乡经济社会发展做法与经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与关注,2018年累计迎接国家级调研检查4次,自治区级25次,市级32次,旗级45次,其他地区调研7次。社会关注度位居全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