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水利局局长辛华主编、敖汉旗水利文化“五个一”工程之一的“一条河”——《教来河掌故》,近日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纂《教来河掌故》具有时代意义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调研时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所以,编纂《教来河掌故》,赓续教来河文化遗产,传承教来河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教来河”之名字颇具考究
“教来河”是该河流的规范名称。现在人们称谓“教来河”或“叫来河”,似乎已经“教”“叫”通用。但是,从国家水利部到地方水利部门为何称谓“教来河”?从水利部门行业角度出发溯源,总应该有个先后、本源之名吧。敖汉旗水利局历来上报材料用的都是这个“教”字,直至国家水利部也采用此字。档案资料显示,1974年8月,敖汉旗水电局在《昭乌达盟敖汉旗教来河山湾子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书》里,用的就是“教”字(教来河山湾子水库工程是敖汉旗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敖汉旗河长办报国家总河长办时,用的也是这个“教”字。国家水利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赤峰市水利局总结报告与下发文件一直都用的“教来河”这三个字。所以,我们编辑《教来河掌故》,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为什么称谓“教来河”,而为什么又称“叫来河”?教,现代汉语释义,教训,命令,使。本书中《教来河——叫来河》一文讲述的乾隆皇帝与教来河的故事,系民间传说。由此,教来河,不能理解为乾隆爷叫来的,呼叫来的,而是乾隆爷教训,命令,才使它来的。史料记载,早在1万年前,古老的先民便开始在教来河流域活动,在敖汉旗历史上传说乾隆叫来河故事的时期,教来河早已经在赤峰大地上流淌了。
《建平县志稿》载:教来河,旧名巴溪里河、叫领河。清代“热河志曰,巴溪里河……入奈曼境,三面环抱下流入于沙地(此水初入沙漠而止,相传奈曼旗札萨克郡王任盟长,因会观人马乏水,自西八十里命人叫来,土人因名曰‘叫来河’)”。
这也只是个故事。在敖汉旗流传较广的是乾隆皇帝到此口渴叫来的,人为编织成分太浓,……传说终归是传说。
教来河是敖汉旗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流域名河
教来河,属西辽河水系右侧一级支流。源起敖汉“屋脊”之称的老道梁东侧金厂沟梁镇四六地村小梁前屯,向东北流经贝子府、牛古吐、下洼三个乡(镇),从下洼镇流出敖汉旗境,于通辽市奈曼旗王家窝铺注入四道河。全长483公里,总流域面积12 39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00,水系呈扇状分布。教来河在下洼镇以上为上游,流域内海拔高程400~700米,河谷宽1.5~2.5公里,最窄处为250米,河床陡深,河岸高达5~15米,河道比降1/400。教来河在敖汉旗境内全长136.1公里,流域面积2 566.65平方公里,共有横道子河、设力虎河等18条支流。
教来河对敖汉文明起源及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教来河川历史上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系发达,灌溉、排水等水网纵横交错,水塘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古人逐水而居,掘井而饮,凿渠通水,引水灌田,孕育了敖汉文明。
考古资料显示,10 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大地隆起的台地上,遍布着古代先人的居住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赵宝沟文化”,母系氏族晚期的“红山文化”,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都默默地再现出远去的先人们蹒跚的生活足迹。
距今约7 000年的“赵宝沟文化”,是我国目前北方的新石器时代中最高层次的文化类型。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陶器纹饰里有我国目前最早的龙凤形象,从而把华夏民族对龙的崇拜大大向前推移了一步。因此,有专家认为“内蒙古草原是龙的故乡”。敖汉旗4 000多处古文化遗址,教来河流域竟占去了1/3。因此,专家推论:“在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红山古国’就已经萌芽,其中心就在今之敖汉旗中部、教来河中上游两岸。经过一千多年的发扬光大,契玄王统御的古国更加强大,到了相士时期,他们以五千年的文化为依托,凭仗青铜器的威风,南下中原,先后占领了今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土地,是之谓商国”。从中可知,敖汉旗曾是上古北方炎帝、玄王、黄帝、夏禹四大群体之一的玄王部落的中心。
历史步入战国时代,王侯割据,烽烟蔽日,教来河曾一度被燕长城拦腰截断。辽代,耶律阿保机在教来河中游建“杏埚新城”,那是中国北方草原城市的先驱。清乾隆年间,朝廷放垦,大批汉人从关内流入,教来河流域的游牧经济被农耕经济所取代,手工业、商业渐兴。河流上源的金厂沟梁地区在设局采金,开了敖汉工矿业的历史先河。中游“朝郎附马府,金枝玉叶门”的贝子府,背靠大黑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下游地带的冲积平原,沃野千顷,五谷丰登。在教来河即将出旗境地界,是敖汉旗清中叶以来最大的商品贸易集散地——下洼,旧时有“一京二卫三下洼”之称。
10 000年前的遗址表明,中华农耕文明的第一抹亮光,先人们开始尝试着从清水河里取水灌田;8 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遗址显示,先民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活动,居民区已有了内外排水系统。
教来河对敖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河流,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河流,文明的根基,民族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与水有着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密切关联。“生命·河流·文明”,一首波澜壮阔的协奏曲,让人们产生无限的历史遐想。
教来河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努鲁尔虎山北麓的老道梁发源,蜿蜒曲折地穿过峰峦密集的山群,跨过沟壑纵横的丘陵,一路向东北平原流淌,淤积了千里沃野,养育了一方人,孕育了古老文明,汇入西辽河,南下渤海。
教来河的无私奉献,养育了她身边的人民。但在历史上,由于战争的蹂躏,乱垦滥牧,一度给流域内的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彼时,教来河曾洪水肆虐,生态失衡。新中国成立后,敖汉旗党政部门和广大农牧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筑了大量水利设施,如山湾子水库、乌兰勿苏水库、山湾子灌区,山湾子灌区总干渠似一条银线,将两座如璀璨的珍珠般的中型水库串起来,湖光倒影,烟波浩渺,构成塞外黄土地上罕见的江南水乡之景。灌区32.6万亩农田托起了13.58万农牧民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为使教来河更加清澈亮丽,两岸人民连续几十年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大会战——植树,种草,修水平梯田,保持水土。“绿色长廊”的刘杖子,“松树之乡”的贝子府,“沙棘王国”的敖吉,“速生杨大观园”的陈家洼子林场,闻名区内外。纵观教来河,处处风光旖旎,景色壮观,把流水过滤得通体清纯,把敖汉大地装扮得俏丽绝伦。
教来河是敖汉旗河流灌溉工程建设发展的集中体现
教来河地处敖汉旗腹地,文化积淀深厚,水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教来河水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物化和时间的见证,凝聚着敖汉各族人民的辉煌创造,体现了不同时期治水兴水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的关系,是敖汉旗乃至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敖汉旗人民响应号召,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除水害、兴水利进程,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水利工程,构建了敖汉地区密集的水利灌溉网络,全面解决了缺水地区水源补给、农业灌溉等问题,很多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全旗的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堪称现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其中,山湾子水库灌区是敖汉旗最大的灌区,成为敖汉水利的半壁江山。
教来河为敖汉旗治水管水兴水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十三五”末期,敖汉旗水利局提出了“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治清河湖水、节约地下水、改优人饮水”的“五水”理念,教来河是“五水”理念的集中体现。
依托教来河修建的山湾子水库灌区,成立了管理机构——敖汉旗水库灌区管护中心,这条河流沿岸更加富庶,教来河流域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教来河掌故》浓缩了敖汉旗城镇乡村难忘的记忆,包括文史、故事、民俗、美食、农耕、人物、歌曲等内容,全书48万字。
杨晓天
2023年4月2日